English

好事要坚持下去

2004-04-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阎云翔(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以下简称《选编》)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本好书,而《选编》的出版则是一件可圈可点的好事。

说《选编》是本好书,根据有四。第一,所选论文作者都很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乃至

基本生存)十分重要但又易为人所忽视的社会变化并从中发掘出引人深思的社会意义。选题的新颖主要来自于作者对社会变迁和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而不是某种学术训练或技巧的产物。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站在论文作者后面的指导教师;没有他们的社会良知和学术敏感,就不会有如此善于选题的年轻学子。第二,阅读《选编》使人感到开卷有益,因为该书的几乎每一页都含有新的信息。无论是研究过程的回顾,基本资料的介绍,还是具体的分析以及理论概括,八位作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做到了言之有物。第三,所选论文皆能做到行文明白易懂,分析条理清晰,通过对于经验事实的细致考察而得出论之有理的结论。第四,所选论文都是严肃认真的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八位作者无一例外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收集到丰富鲜活的原始资料,并就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自然,由于社会阅历和学术功力的限制,这些年轻学子的见解可能不会振聋发聩,但足以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和后生可畏。

严格说来,以上四点不过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选编》的年轻作者所取得的上述成绩也只能算是训练有素。行文至此,笔者不禁自问“耳目一新,后生可畏”之感从何而来?仔细想来,我才发现《选编》最大的优点在于它鲜有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空话,套话,玄而又玄的废话,以及曾经在别处不知说过多少次的二手话,并以上述四个特点展示着一种严肃认真的朴实学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选编》才显得如此鹤立鸡群。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选编》的出版实在是件可圈可点的好事;如果考虑到我们所面对的来自于市场经济的种种诱惑和压力,该书的出版甚至堪称为壮举。该书的四位编者独具慧眼,以“逆潮流而动”的勇气要求年轻学子在“大学的炼狱中打上一记难以磨灭的烙印”(郑也夫语),从而获得返朴归真的踏实学风。对此,我举双手赞成。同时,《选编》及其续集还能够为已经在此炼狱中修得正果从而升入学术殿堂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一面镜子,随时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真的学术以及怎样才能创造(而不是生产)学问。为此,我衷心希望四位编者和出版者将这一意义深远的好事坚持下去。

王焱(《社会学家茶座》执行主编):

有明一代,学风空疏浮荡。大儒顾炎武对此曾痛下针砭说,古人采铜于山自铸铜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在学风普遍浮躁的当下,几位教授从三校社会学专业的近百篇硕士论文中精心遴选出八篇,汇集成书。既是为莘莘学子立一标杆,也不无矫治学风的深意。

收入本书中的论文,容或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些青年学子都能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之下,自出机杼,走扎扎实实的“自铸铜钱”的学术路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大都力图避免以往社会学理论研究过于思辨空灵,和经验研究囿于实证而缺乏理论思考的缺陷,努力实现两者的相容兼顾。在我看来,这就把握住了社会学的精义。要掌握好社会学这门手艺,就需要不怕“聪明人”的迂腐、琐细之讥,再借用顾炎武的一句话说,就是:“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自小,少也;自大,亦少也。”

边燕杰(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

北京讲学毕,对香港的工作稍作安排,即赴美参加亚洲学会的年会。40万字的文集,是在空中往返加转机待飞的40小时中分几段读毕。颇有感想,与社会学同仁及年轻同学们共享。不比经济学,社会学尚无共识的研究对象、理论及方法。但无论哪门社会科学,其任务只有一个: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建立理论认识,用事实资料证明它。即所谓“想问题、究理论、重证明。”几年来,我一直与朋友侃这个思维,认为它是推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正路。不曾想,从三校硕士文选中找到了这一管见的具体支撑。八篇论文均立意新颖,极富启发性。它们带我回到20年前我攻读硕士的年代。两相比较,今日硕士论文的原创性、研究的规范性都远胜于前。这是中国社会学研究发展的标志和希望。这部文集的问世,为在学和毕业的学子,提供了理论导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硕士研究生阶段,究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术水平,这一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可是在最近几年的研究生扩招浪潮的冲击下,硕士论文质量的下降却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郑也夫教授选编的这本硕士论文集,不仅表现出仍然有学子们在孜孜以求,而且宣告了导师们的学术良心仍然是中流砥柱。这本论文集贯穿了各位导师对于硕士论文的共识:题目具体一些,思想深入一些。这就不仅仅是关乎学生论文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努力建立一种学术研究取向的基本建设了。纵观当今社会学界所发表的论文,大而不当、不知所云的抽象议论仍然甚嚣尘上,有些甚至连政策诠释都够不上,仅仅是报刊集锦,令人羞于冠以“研究”二字。这本论文集就是要“从娃娃抓起”,依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终对于学术发展将是功莫大焉。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

按照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体制,硕士学位并非“过渡性”的学位。因此,硕士学位论文应当如何去写,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我们这个学科的学生要做硕士论文,无论如何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来自田野调查的比较翔实、鲜活的经验材料,而不能闭门造车;二是要体现出与当代社会学理论进行对话的能力,借助此种对话,在使经验现实得到解释的同时也将理论本身推向前进,而不能仅仅“说点情况”。要做出一篇像样的硕士学位论文,这两点缺一不可。但要将这两点融于一炉,却又是殊属不易的。这一册“文集”,在很大程度上突显出进行这种融合的尝试,我认为是为我们这个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指点出了一个正确的走向。

王汉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的编者们为我们编出了一本好书,它向我们诠释了应以怎样的态度和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社会学研究,并昭示了一种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学术理念和学术品格。该书的出版不仅激励着那些准备从事社会研究的后来者“认真学艺、做出好活”,也时刻警醒着所有先行者时刻勿忘“有其师必有其徒”之责。期待一年一册的《选编》成为精品,成为社会学成长发展的永远的一个窗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