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2004-04-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读某教授论文,名曰《“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该文在引述前人论述韩愈“以文为诗”的现象之后说:“当笔者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文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这似乎是个有新颖发现的论文,所以,有些权威的报刊也予以转载。但其实,作者却有着前提性

、常识性的错误。

所谓说韩愈、苏轼等中唐乃至宋人的“以文为诗”,其文和诗都是有着具体所指的,其文是指古文运动之文,其以文变革的诗则指至唐代形成和兴盛的近体诗。“以文为诗”的简单含义或说广义的含义,是指以散文的方法作诗,其内在含义是:用散行单句的散文笔法来稀释对仗、对偶、声韵严格的近体诗。为什么说它的针对性是针对六朝、唐以来的近体诗?因为,使用散文的方式写诗,原本就是一种客体的存在,中国诗歌在先秦两汉的时代,诗文之间的分野原本就不是很清楚,正如当时文史哲不分一样。《诗经》、《楚辞》也可以说是有韵的散文,而《道德经》《庄子》也会被视为“有哲理的诗”,到了齐梁之后,近体诗渐次形成,才形成与散文迥然而异的格律诗、近体诗。所以,陶渊明当然是一种“以文为诗”,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陶渊明是在以宋人眼光中的散文来作诗,因为,在陶渊明的时代,从散文方式完全剥离出来的近体诗还没有形成,非纯诗是陶渊明写作的正常形态,谈不上什么“以文为诗”,更谈不上什么系统、自觉、有意识地“以文为诗”;若从狭义的角度来说,陶渊明则不是“以文为诗”,不是以当时的散文来写诗,因为陶渊明时代正是骈文盛行的时代,陶渊明若真以骈文为诗,也就不成陶渊明了,而是颜延之之属了。所以,钱钟书先生才会提出:“唐之前惟陶渊明通文于诗,稍引厥绪,朴茂流转,别开风格。……通文于诗”,是指诗文相通的自然状态,而不是“以文为诗”的经历近体格律陶冶之后的向散文自然的回归。这是准确的。

韩愈之所以绕过六朝和初盛唐,从遥远的陶渊明得到仿效的源头,是因为,陶渊明与韩愈,是正、反、合的关系,后者是前者否定之否定后的回归。希腊哲人说,“认识你自己”,作为诗史研究者来说,不能很好认识和把握诗史的宏观走向,则难免会出现《“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之类的高论,也许还会出现《屈原是“以文为诗”的源头》之类的高论。笔者在最近出版的《走出古典》拙作中,提出中国诗史三期说,即以陶渊明为标志,为前古典时期,谢灵运山水诗之后到宋代之前,为古典时期,宋代之后的诗歌是近代诗歌。前古典时期有两大特点,一是与近代惊人的相似,譬如两者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非纯诗,都是诗歌与音乐和散文的混合体,二是在前古典时期呈现着不断向古典时期演进的趋势,其中古诗十九首、山水诗与永明体的出现,则是其中的三大事件,对于近体诗的形成,分别从句有定字、字有定音以及讲究对仗对偶的诸多因素奠定了基础。由此观之,则不难明白,为何陶渊明会与中唐韩愈之后的许多文学现象相似。

由此而想到,古典文学研究者,不论其研究的对象是哪个时代,哪个诗人,若不能总揽全局,将文学史之流程了然于心,则难免有盲人摸象之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