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情缘――青春六人行》,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继《爱上QQ》和《QQ宝贝》之后,周晴、周桥姐弟俩联袂创作的、深受少年读
和它的两部姊妹篇一样,《QQ情缘》表现的依然是网络少年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与追寻。以QQ聊天为核心展开的故事写出了网络的神奇和少男少女的憧憬,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当代都市少年情感生活的立体画卷。小说中,网络提供给韩月、萧敏们一个全新的充满幻想和机遇的情感交流的平台,而他们则以少年人的智慧适时地把握了这一生活的馈赠。于是,当现实中的家长、老师还在反复渲染着聊天陷阱、网络误区之可怕的时候,故事中的几个少年借助于网络和QQ聊天,体味到的却是无处不在的人间真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QQ情缘》及其系列里,QQ已经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聊天工具,而更多的是少男少女们展示智慧、体现个性、消除隔阂、化解误会、追寻梦想、培育友情的交流方式。借助于网络和QQ聊天,韩月、萧敏们释放了他们积聚着的青春的能量,也开辟出一个在家庭、学校之外的第三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获得了个性的自我确认,也尝试着情感与青春的自由放飞。自此,现实的无奈、忧伤,都在一种虚幻的网络背景下演化成了真实的期待和无限遐想。
品味着这样的网络故事,我们不能不直面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梦幻其实早已经深深植入了当代少年的心灵。网络的游戏性、虚拟性对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无限包容性一方面可能会使沉迷于其中的少年们迷失自我,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现实中创伤的心灵获得抚慰。
毕竟在网络的虚拟背后往往潜藏着心灵的真实。而网络的沟通既可能走向真实生活的反面,也可以是现实的美好情感的延续、弥补。另一方面,这样的网络故事也在昭示读者:网络的虚拟性并非就一定是纵容邪恶或滋生虚假的渊薮。心灵的羁绊卸除了,善良和美好同样可以更为自由饱满地遍地绽放。
基于这样的价值立场,我们说,《QQ情缘》所展示的少年网络生活的精彩和美好,无疑是少年们浪漫、无邪、纯真、坦荡的心灵世界的外在体现。这和成人网络世界的驳杂有着绝然的不同。这样的网络故事,你或许认为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网络梦幻表达,但你无法否认它提供给我们一份理想的少年生活的网络佐证。
从写法上看,《QQ情缘》整个故事线索清晰、明朗。青春校园的故事背景,再加上快节奏的情节转换,赋予了作品一种贴近当下校园生活的鲜活气息。表现在对题材的把握上,作者则疏离了以往校园小说或显或隐的深度蕴涵和价值准则,把青春成长的价值导引远远地推到了轻松、快乐的故事背面,没有太多的微言大义,使阅读在网络和现实的双维空间中自如穿梭,尽情品味着网络与青春结缘、为成长造梦的轻松和浪漫。这样的故事营造极具针对性,体现了对笼罩在沉重学业压力下的青少年读者的理解与尊重。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作者少年本位的写作立场。《QQ情缘》及其姊妹篇中,字里行间贯穿着作家对少年现实选择以及网络行为的心理认同,寄寓着作家对少年心灵成长的关切和抚慰。比如,小说中出场的为数不多的成年人大都是和少年心心相印的朋友:符老师在“泻药事件”中表现的极度宽容;班主任田忻的自始至终的善解人意;郝妈妈排队去为女儿购买歌星的签名CD;庄诗韵对申舸“生母情结”的体谅尊重……显然,通过这样的事实,作者要表达的是不尽如人意的教育现实和理想状态的更为和谐的未来图景以及少年们笼罩在青春迷茫、成长压力下的无尽渴望。
在现实的阅读效果上,《QQ情缘》十分注重网络与文字阅读的互动融合。小说中,原生态的网络语言和网络页面,聊天的网络画面和一系列真实的网络操作过程都极大地营造了阅读的现场感,造成了文字和网络的心理互动,构成了有异于传统校园小说的阅读兴奋点。这一点,也体现在这套系列丛书的整体设计中,插图的卡通效应和版面设计的网式感觉,以及图书推出后,作为后续推介策划手段的网址公布、征文比赛等等。这些重视读者阅读参与的互动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作品文学价值的现实实现。
同样体现创意的还有颇具针对性的读者定位、充分市场化的书名以及务实而快捷的图书品牌意识和操作理念。所有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则形成一股合力,极大地激活图书对适龄读者的吸引力,从而造就了一个青春校园文学的新品牌,也为当下姹紫嫣红的青春文学图书市场提供了又一个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