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猛药:大学“法人化”改革?

2004-06-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日本政府一向被视为是重视教育的典范,其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而日本经济在二战之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也被认为与其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精心培育和发展教育体系的国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本国人民却不断地对这个教育体系中最耀眼的部分――日本国立大学――提出批评,这些批评导致了20
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的多次改革。然而要求更深层次改革的呼声仍然不断,在经过五年的激烈争论之后,日本终于在今年4月实施了最彻底的“地震式改革”――对日本89所国立大学以及这些大学共用的4个机构实施法人化改革,也就是说,各大学不再是文部科学省的“分支机构”,而是市场化的办学实体,拥有完全独立的经营权;教职员工也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政府更宣称要“改革大学,改变日本”。被视为日本国家高等教育之“脊梁”的国立大学摇身变成了企业,从前经费全部由国家负责,现在经费主要由学校收取的学费等收入来解决;从前教职员工是“铁饭碗”,职位的升迁靠“论资排辈”,现在教师可以自由兼职甚至可以创办企业……改革之剧烈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为什么日本要对本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下这样一剂猛药呢?众所周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更成了这个时代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口号。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地球这一端一个鼠标一点键,地球另一端也许就启动了庞大的生产线,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重新定义,用“瞬息万变”来形容当今的市场态势一点也不为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为市场经济社会提供高级人才的产业,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更好地实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最终目的?日本政府和国民历经五年的激烈辩论,最终选择了让政府彻底“放手”,让大学“直面”市场的策略;其根本原因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也不是为“法人化”而“法人化”,对如此庞大而举足轻重的国立大学痛下狠心,推进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脱胎换骨”,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当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当资源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人力资源为主要竞争力的教育产业必然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假如日本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继续保持住教育强国、经济强国的地位,那么,让其大学置身于世界教育行业的“大海”而非局限于日本国内的小小“湖泊”中求发展,就是必然的策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本国范围内的竞争是完全不同的,在本国范围之外,是完全不受本国政府控制的,也是本国政府所不了解不熟悉的。在这个庞大的、陌生的外部环境中,惟一通行的规则就是市场竞争。假如日本大学仍然在政府的高度“关心”下生活,事事都上报主管部门等待指示,那么等到指示下来的那一天,形势也许早已变化,市场机会也许早已被其他大学夺走。而“法人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拥有自主权的学校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自主地做出反应,不仅可以自由引进外籍人才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可以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使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吻合,只有“市场化的大学”和“市场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市场化的学生”,从而真正实现日本政府“改革大学,改变日本”的战略。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政府甘冒风险一举将全部89所国立大学完全推进市场的真正原因。

反思日本面临全球化竞争下所进行的大胆的大学改革,其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不得不令人深思。反观我国,尽管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成绩斐然,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然而,教育体制的改革却始终不能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自1952年以来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所谓改革尽管“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合并了一些高等学校,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然而国家统一管理,教职员工“铁饭碗”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以至于有学者公开批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等教育体制尚且保留着50多年前的本色,这种巨大的差异怎能不衍生出诸多问题和矛盾?这种相对滞后的教育体制必然会与如火如荼的经济改革发生一定的冲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大学在多大程度上为社会提供满足需要的人才,大学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是否对称?最近网上的一个帖子更是引发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近日,一名北大毕业生在北大有名的“一塌糊涂”BBS上发布了一个帖子,公然声称自己是“北大培养的废物”。该名毕业生1997年毕业,他说那年他们系毕业的“99%都是废物”,他们“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计也成问题”。该名学生的观点自然不能代表多数,不过,也不能将其仅仅视为极个别现象,毕竟,该帖子在招致反驳的同时,也引来了众多附和之词,它表达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时下大学教育的失望心态。这种现象是难免的,因为,当学校本身是非竞争性的,又如何期望它能够培育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化人才呢?我们的大学动辄就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宣言,这是好事;可是,冷静地想一想,缺乏能够激活人才和有效整合资源的制度的大学能够冲刺“世界一流大学”吗?笔者并非撺掇要将我国的大学也顷刻间全部“法人化”,这显然是非理性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存在公立和私立等互相补充的多个系统。几十年前一元化的计划体制造就了一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我们的大学主力军大都是公有的/国立的。假如将大学全部“法人化”,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不仅贫穷家庭的子女难以迈进大学门槛,加剧社会分化;而且,基础研究将面临乏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影响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就不能向市场化迈进,当经济体制已经改变,教育体制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因为,经济解决的是“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的是“明天”的问题,而教育解决的是“后天”的问题,“后天”的大业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也正因为教育是“着眼于后天的”,不似“今天”的问题那么迫切,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漠视。

放眼日本国内,并不存在像我国这样经济体制剧烈变革的问题,其教育体制一直是为人所称道的,在这种情况下,尚且能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大刀阔斧推行教育改革,但愿我们能够从日本大学的“法人化”改革中汲取一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经验,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对将来负责的态度来改革我国的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