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乍暖还寒,以十余天的时间随团出访欧洲4个国家,来去匆匆,浮光掠影,却也留下些难忘的印象。只可惜此次日程太紧,未能如我独行时自由自在,随兴致任意东看西看更多的书店,触手更多的书籍,对欧洲的书店有更多的了解。
柏林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她给我的印象是大气、安静和厚重。像我们这样
趁同行购物之际我又忍不住问附近是否有书店。导游告诉我,沿此街往西约几十米就有一家大型书店,足够你逛半天的。离开众人我独自前往,这是我第一次到英语以外的国家,心里有一些好奇的念头。来到书店门前,见门脸前摆放着一些处理的书籍,我随手捡起几本看看,不过是些减价的儿童图书和一些过期的杂志,虽是减价但以我们对书价的承受能力而言还是高得出奇。走进书店见书架陈设皆高大明亮,人也不多,读者皆默默地挑选查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全无国内人头攒动、嘈杂拥挤的景象。因为没见到英文书,我便拾级而上来到二楼。这里有休闲座位,妇童老人各持一卷埋头阅读,安闲自在默默无声。靠厅堂不远处设有饮料柜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各种饮料,十分便利舒适。最令我吃惊的是这里的读者阅读台设计布置得如此完备,在阅读台边每人一个座位,每个座位前都装配一盏灯,读者在此阅读简直是一种享受。想到几年前北京曾围绕着“该不该让读者在书店里阅读”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其中“书店不是图书馆”听起来也颇有道理,而如今看到德国书店对读者的态度才知道我们做得还差得很远。三联书店对读者算是最开恩的,但读者也只是在楼梯台阶上占一席之地而已。
书店内的书籍陈设都是按不同区域划分的,且书架顶部皆以较大的字样醒目标出类别。我虽不懂德文,但根据外语拼音的规则也可以把意义猜个大概,很快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原来德国的书店主要照顾的是类别而并非语言,同样类别的书籍不管英文、法文或拉丁文都掺杂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好像德国人不大在乎语言的问题,喜欢谁的书就去找来读,管它是什么语言。如你要找爱伦・坡的书,就尽管到文学类里边去翻找,那里边既有英文的也有德文的,都在一块儿,各取所需。正徜徉间,见一位黑人妇女牵一小童如厕,听其口音是美国人,将手里的英文书随便放在书架上,出来时又捡起书来带走,从容自若仿佛在美国一样。
我的倾向是旧书,见到服务台里的服务小姐就轻声问有没有“second-hand books”(二手的书),见她略一迟疑,又换个词儿:“old books.”(旧书)她客气地请我到一楼去看看,说平时那里总会有一些过时的旧书。我来到一楼大堂,见楼梯口处的台子上确实陈列着一些书籍图册,那种在国内怎么也不会低于好几百元的画册,在这里标价仅20几欧元。
再说法国。台湾作家余光中曾言:“以前只是在印象主义的画里见过法国,幻而似真;等到亲眼见到了法国,却疑身在印象派的画里,真而似幻。”我觉得这是他诗人般的气质造成的感觉,总习惯于进入一个固定的画的境界。在法国,我也乘同行们逛商店之际,转身折进了一家很大的书店。这家书店较之我在德国参观的那家书店旗鼓相当,但设施却不如前者齐全。法国人崇尚油画艺术,在地下一层还设有专门的绘画用品店,各种画笔、画布、颜色、画框和画架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在这家书店里,连过了期的年历都要卖五至十几欧元一册,那些年历上面的骏马等图案都很适合拿回国内来做国画的底稿。法国的街道小书店,就是设在居民区内的那种,我也进去看过一家。看来看去不见一本英语书,问售货员,她只能摇头说“No,no English books.”
巴黎的这家书店与柏林的书店不同之处是在一楼最里边的位置上,设立了英语、德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外语书籍专柜。这使我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在英语专柜上我随手抄起一本本书籍翻阅起来。Against All Enemies,Clerk的新著(《与天下为敌》),前两天在德国书店里见到过德文版,封面是一样的;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Gavin Menzies(《1421年,中国发现了美洲》),都是网上介绍过的书籍。忽然见到谭恩美去年刚出的新著《与命运抗争》(The Opposite of Fate),精装带护套,内有许多历史照片,讲的是她的家史,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但是一看书后的价格,28欧元,略微犹豫后复将书放回架上。相当于280元人民币,我还是回国后再看看吧。
在短短十几天里我们走过4个国家,所到之处凡是能去的书店我都一如既往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虽说并未像在美国一样出手豪爽过把购书瘾,但却也有一睹天下书店为快的感觉。谈到欧洲书店与国内书店的不同,我总忘不了那位陪同我们的东北留学生说过的话:有一年回国,我到西单书店去买书,进到里边见人太多,挤得不得了,吓得我没几分钟就出来了。
留学生被国内书店里的阵势吓住,而我们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早就习以为常,对爱书者而言,有条件时到国外书店里走走,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