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列特里在自己的创作室
当今的艺术家,“在俄罗斯谁能过上好日子”?
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祖拉布
希洛夫,这位年届60的画家看上去朝气蓬勃。他梳着向后的发型,面颊红润,充满斗志。他的画室里摆着镶金的花枝烛台和雕饰着古典花纹的木质桌椅。他在国立美术馆举办作品展的海报遍布莫斯科大街小巷。“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不为大众所理解,这样的创作不如直接扔进垃圾桶。”希洛夫常常这样对造访者说:“当政府和人民对你的作品首肯和赞许时,这无形中对你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力量,促使你去创作更多的好作品。”
无可否认,希洛夫是当今俄罗斯肖像画创作的大家。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常常端庄安逸地坐在光线明亮的背景前,色彩饱和而丰富,将人物的外在面貌和潜在的性格刻画得形神兼俱,把主人公最为光鲜亮丽的一面永远留在了画布上。希洛夫一次次将自己的命题创作无偿献给莫斯科市政府,至今已赠出740幅。虽然艺术评论家对希洛夫作品的美学价值大感怀疑,但是,不用说,画家的名誉和地位随着雇主的声望日渐上升。
相比之下,雕塑家采列特里的威望更高,知名度也更广。这位现年70岁的雕塑家居住在前西德大使馆内。他的作品遍布俄罗斯各大城市,甚至也常常为他国定做。在苛刻的评论家眼里,他的猛犸式的作品大而无当和比例失调,是前苏联时期国家妄想症的遗留物。他对现代莫斯科的贡献是矗立在莫斯科河岸的一尊94米高的彼得大帝纪念碑。这尊塑像是为了庆祝莫斯科市建成850周年,在1997年竖立起来的,迎接它的是市民的一片痛骂之声,人们呼吁市政府立刻拆除这个巨型怪物。采列特里的名字,因为这次争议,尴尬地留在了莫斯科市民的记忆里。自1997年担任艺术科学院院长至今,采列特里一直享有来自政府机构的丰厚的资金。他自比当年为西斯廷教堂画像的米开朗基罗,不过他的创作条件大概会让那位先人叹为观止。
希洛夫回忆说:“我还记得1987年在赛马广场举办的一次展览。我展出了创作《在胜利日》,画面上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士兵。在当时这是没有先例的,当时没有任何人对此说东道西。”采列特里则用“严格的创作态度”来解释自己创作上的一帆风顺。的确,采列特里雕塑所采用的风格的确左右逢源。近年来采列特里为不计其数的市长和名人塑造过半身像,就连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法国女演员德诺芙和好莱坞影星德・尼罗也曾是他的座上客。
虽然不少人听到采列特里的名字就会皱起眉头,但这位受政府尤其是市长本人关照的雕塑家的大作,仍然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莫斯科街头。采列特里还不断向其他国家推销自己的产品。去年,他给古城罗马送上一座果戈里的2.9米高,重达3.3吨的青铜塑像,纪念这位一度在意大利首都居留过的作家。但是,并不是所有慷慨的奉献都会被善意地接纳下来。12年前,他创作的一尊哥伦布像就因为它的体积和美学上的原因被美国政府拒绝。最近,采列特里计划为圣彼得堡的一个主题公园创作全套雕塑,其中包括74个真人大小的俄罗斯沙皇和皇亲国戚的雕像,120座灯柱和椅子,一个喷水池和一个礼拜堂,一座金属书雕像,书页上镌刻上所有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牺牲者的名字。这是一个涉及1500万美元的投资计划。一些评论家说,采列特里的风格同有着悠久历史的圣彼得堡的建筑风格显得格格不入,不过,即使圣彼得堡不买他的账,他也只需做些改动就可以把它们用在别的地方。俄罗斯正在规划它的城市,他的雕塑完全不愁卖不出去。
经济转型的最初成就和民族工业的正常化,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逐渐得到恢复。俄罗斯人对一元化的大国集体意识的要求愈发强烈,自上至下的国民性认同渐渐取代了前苏联解体后民众心中的无政府主义观念,个人对政府以及对领袖人物的信任和拥戴也逐渐得到确立和稳固。在这个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人们期望特权阶层出现传奇人物领导国家进入全面复兴,一个强大俄罗斯的梦想是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什么是俄罗斯民族的艺术特质?应该以何种思想和理念主导艺术界的潮流?这是个让俄国艺术家头疼和伤感的问题。
创作的品格与艺术家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两位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身上,它更与一个民族性格的认同和追求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看,将自己的创作同政治理念的要求结为一体,应该是一个俄罗斯艺术家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