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年,跨越世纪,陆小华的新闻研究套书《整合传媒》、《再造传媒》和刚刚问世的《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出版)终于完成。于作者而言,是完成了一件人生学术大事;于业界而言,是提供了一个较为系列的认知机会;于社会而言,则是增加了一套认识传媒、理解传媒、把握传媒的重要工具。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些不同形质的载体,共同构成了信息时代的新闻传输体系。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高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的新世纪,传媒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传媒业是信息时代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行业。
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传媒业也进入了快速调整期。兼并、联合、重组的经济大潮也在传媒业得以显现。如全国首家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联手创办,首家跨地区合作创办的时政类都市报《新京报》就是其中一例。在整合传媒中发展传媒,在再造传媒中创新传媒,这是世纪交替之际,中国新闻业的重要历史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制、机制改革,资本运作发展后,传媒业到了内省内强的时候了。不仅市场化报纸需要以质取胜,主流媒体更面临着严竣的挑战。正如作者在新著中所描述的“主流媒体的(信息)提供能力与现实和潜在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缺口。长期不能满足市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就会下降。”的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业竞争中,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络都有一个如何认识、如何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在首都北京的报业销售市场上,新近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现象:中央三大党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上报摊。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深刻地揭示了以报业为代表的新闻业的历史性变迁,这是真正构建主流媒体体系、确立主流媒体市场地位的重要举措,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如果说,陆小华的《激活传媒》对构成他自己的新闻研究体系有重要作用的话,这第三部曲的社会认知意义更为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不是导社会舆论方向,而是导传媒之发展方向。它提醒新闻工作者,从各自媒介的特性出发,从自己人才队伍的特性出发,认真梳理自己的资源,寻找并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多重运作方式,通过机制、体制、资金、人才、编辑方针、编辑手法等综合因素的整合、重组,达到激活传媒,搞活报道,吸引受众(读者、听众、观众),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消费需求的目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闻人应有的贡献。所以说,激活传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激活新闻资源的过程,是提高新闻传媒业效率与效益的历史性进程。
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说过,办报一个时期要有一个时期的重点。所谓重点也就是焦点,关注点。对于这个问题,陆小华是这样阐述的:“一个传媒应当对符合自己基本定位的重要主题给予系统关注。之所以不断强调系统性,是因为总希望一张报纸借助对系统性的追求,给予读者一种稳定的、容易把握的特征,让读者觉得可以满足自己的阅读期待。”一张报纸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发展机会。中央党报上报摊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对上摊的中央党报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保持原有的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中央党报面临着整合资源、再造流程、激活自己报纸的重大历史挑战。调整好了,对确立党报的社会地位,扩大党报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党报公信力、吸引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种重要时刻,对各传媒的领导者来说,考验更为重大,这不仅仅是调整报道手法,开辟新生栏目,改进报道方式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与水平问题。陆小华说得很透彻:“说到底,定位的核心在于思想水平,在于编辑思想和编辑部的眼光。编辑部(特别是总编辑)的眼光能看到多远,报纸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虽然提高传媒水平要从每一篇具体稿件做起,从每一个标题做起,从每一个版式做起,但在网络冲击下的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发展更应该重视整体风格、规范、认知的追求。要通过借鉴其他媒体的运作手法,强化自己媒体的新闻操作水平,达到最佳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