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我校庄严,巍然中央”,清华大学作为有着90多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无疑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教育很彰显的一角。而清华园内的一景一物,也因着历史,因着逝去的和将逝的人,成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口中永远跃动的话题。显然,清华园里的一切,断不只仅是供“景物”观的。
曾昭奋先生,作为清
曾先生是清华建筑系教授,一位著名的中外建筑评论家。进到书中,作者对建筑风貌充满热诚又相当专业的评判,随处俯拾可见。单从文中叙述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科学馆、清华主楼、国家大剧院、圆明园、西单广场、北京西客站……作者历数建筑沧桑,有喜有悲,评点建筑得失,或怒或嗔,如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建筑文化课。至于北京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皇亭子”和大屋顶式的所谓“风貌建筑”,作者与梁思成一样,是大加鞭挞的,曾写道:“古都风貌,旧梦难圆,时代风采,势所必然。”对于西单广场,作者评论道:“因为它是直接面向广大市民的,它立即变成了一笔无法估量的文化财富,甚至变成了一股无法估量的精神力量。”由此,作者对建筑的感悟之深、关怀之殷、隐忧之切,已足可明鉴。
尽管建筑常是勾起思绪的源泉,然而,在作者眼里,建筑却并非仅仅作为风物的存在。凭借吟咏风物,感怀当前所见所闻,追思与清华相关的人物命运,却是作者更深层的主旨。作为高等学府,清华曾经是(现在仍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之一,涌现出一大批熠熠闪光的名师大家。在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中,是讲究“经世济国”的。正如《大学》里所说的:“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后还是要治国平天下去。中国历史上,即便是任情放纵、栖隐山林者,心里却是“身在山林,心存魏阙”的。因此,梁思成保护旧城不得和建筑研究不成、黄万里治理江河理想未能实现,钱伟长的鼓吹理工合校未果,对他们的打击是很沉重的,以至于“历史过早地为梁思成铸就了这缄默的雕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每一篇章都有一些精美的插图,或建筑(实景图、效果图),或人物肖像(雕像),或建筑和人物肖像皆备,确是着意突出建筑与人物相联系的主题,是编者精心涂抹的精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