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岁月,艺术 (图)

2004-06-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大师谈艺录》曹鹏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俄罗斯作家爱伦堡写过一本书叫《人,岁月,生活》;现在我们读到的这本书《大师谈艺录》――是《中国书画》杂志主编曹鹏先生对一系列当代书画大师的采访――虽然和爱氏的书不尽相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接受《中国书画》杂志采访的当代名家们,也是在岁月和生活中思考其艺术并完成其人格之塑造的。他们悠长的生命,在外形上,呈现出历史的美感和痛感。美感,是他们的睿智和洒脱;痛感,是他们对于逝水年华和一度饱经摧残发出的慨叹。然而,正像歌德所谓,“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为痛苦而忧伤……”

在采访的20多位名高德重的艺术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战胜生活,战胜苦难的精神。这个精神在笑谈中,竟然也使得强橹灰飞烟灭!邵先生燕祥近有诗云:“莫道高堂悲白发,镜中强半尚红颜。”直指采访中人之今日风采。

当然,笑谈之中,他们的忧患意识随处可见。他们或者以诚相待,直面这些问题;或者一笑置之,化为一种辛辣之讽;或者娓娓道来,以期分析之,化解之。他们的名字是人们耳熟能详,闻之肃然之辈:饶宗颐,吴冠中,周汝昌,黄苗子,启功……从谈吐的风格上判断,他们个性各异,或信而执着,或笑而谑之;谈话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或言贯中西,或古今纵论,但是他们有一致处,就是,在他们的头脑中,既有宏观的关照,也有细节的深思;宏观之大,大到如何对应今天与历史,如何解析中国文化和西方文之碰撞,如何解释理智和信仰之终极关怀;细微之处如,如何解释书画之审美,如何安排诗歌之平仄,呼吸。使人们读此书,有面见大师之宜,实在难得。书中被采访者,大都是进入八九大秩之龄的文坛大擘,其言一出,当必反响于世,泽被后人。

大师们屡屡谈到的,是如何保持和延展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

他们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凿的判断,是他们生活经验,艺术经验在概括,在论证。因为,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里,他们往往比常人更加了解和体悟上述问题。虽然旧问题没有结局,新问题接踵而来,可是,这些夕阳尚红的老人们,一贯以来,就是些童颜鹤发,天真深邃之辈,他们永久的好奇心,是与日月同光而光的。这样一来,他们的谈话就显得有言他人不能言之可贵处。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还是一个事物的一面,近来多有争论。一般而言,说传统文化好,和说其有精髓者,是和说文化传统糟糕,两相呼应的。但是这个本来在政治层面上争论的问题,其实是可以涵盖政治文化的。因为文化之大,本来就可以涵盖其子目,如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等。所以,这个大前提不解决,下属问题就无法对应。听听大师之言,或可让人解颐。在这个方面,我们看到的,多是大师们呼吁恢复而非否定传统文化的言论。他们担心的,不是鲁迅先生说的,传统文化皆为“吃人”者,而是担心,如中国人没有文化情结,没有历史感,没有道德涵养,倒是会变得一无是处(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追溯自己在那个年代的遭遇)。

这个问题当然是一个老话题。自19世纪末叶,就有打倒孔家店和卫孔之争。我们在前几年看到的中国学者反思那时情景的文章,好像唤起了一场结果是未完成的讨论。(中国有多少未完成讨论啊!)那时,王国维为中国文化之殉难,和陈寅恪先生为之所做之悼词,流行一时。那个悼词,是对中国文化之哀悼――多数学人持此看法。也许,过了十来年,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就又对之不得而知了。

是的,陈先生是这样写的――

“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我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此所谓文化神州丧一身者,就是他对后来辜鸿铭所戏称之民主为民疯的预言(辜将democracy改为democraze。――见唐振常文《从中西文化冲突看五四之反传统》)。这个陈大师当时的哭泣,是有其回声的。在我们的采访中,许多学者,画家都从自身的角度,来呼应这个上世纪初叶前辈大师的悲歌。

摸索而最终不惑而知天命,而不逾矩之大师们,是一些不会,或者最终不会,被强制而危害他人者――这种危害,往往不是用传统文化之杰作,而是所谓的新东西,其实是赝品危害之。

在这些遗世独立的艺术家群落中,在这些“一流人物二流堂”中的一流人物(也涵盖“堂”外之杰出者)身上,我们得以看到由回忆和向往引发的一系列真知灼见;配合他们发表的诗,书,画作品,让我们的心灵得洗礼,得享受。凡是文化得以发展,得以成就的时代,都有一个或几个团体,在其中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苗子的著作《画坛师友录》一书就再现了这些文艺人的历史画面。曹鹏先生在《中国书画》撰文,也论及此状。

记得有一位被采访者谈起贝多芬的艺术。是的,贝多芬是跨时代的。他是永远被演奏,被演绎,被试验的。我们的历史遗产,在一个新的接受者那里,应该是历史和今天,今天和未来同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