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牛顿:最后的炼金术士(图)

2004-06-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科学巨人VS.炼金术士

1687年,牛顿最负盛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初版发行。1704年,《光学》出版。这两本科学巨著的问世

,确立了牛顿无与伦比的科学巨匠地位。自此,作为“科学巨人”、“神圣理性主义者”、“理性化身”的牛顿形象,被牢固树立并广泛流传,最终变得深入人心。

1936年,一批“不具科学价值”的牛顿手稿进行了拍卖。随着这些被早期牛顿研究者忽视的文件的曝光,传统的牛顿形象遭到质疑,一个更为复杂的、令人深感困惑的新的牛顿形象呈现在研究者面前,从而掀起了重新解读牛顿的研究热潮。在这股学术潮流推动下,迈克尔・怀特推出了牛顿研究的一本最新力作:《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在书中,迈克尔・怀特对牛顿形象进行了全面解构,重新阐释,还原出一个更为全面的、真实的、一个作为“人”而不是“神”的新的牛顿形象。在这个新形象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作为“理性之化身”的牛顿除从事科学研究外,还曾狂热而持久地投身于大量非科学方面的研究。

1667年春天,牛顿开始修习化学,并很快转入更刺激的炼金术领域。1669年底,牛顿开始炼金实验。其后近30年的时间中,牛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炼金术研究与实验。去世的时候,他的收藏中有169册关于化学及炼金术的书籍,而他留下的有关炼金术的资料竟超过100万字。

作为虔诚的清教徒,牛顿全心信任神的指引。在他的宇宙观中,造物主是至高无上的。他信奉当时属于异端的阿里乌教派(牛顿一生都隐藏自己的这一宗教信仰),拒绝三位一体论,并相信耶稣只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生物,在宇宙间的位置介于上帝和凡人之间。牛顿还相信《圣经》作为“神之言”与神之行的“自然”是同一件东西,并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唐的推算技巧去解释圣经预言。事实上,自1672年开始,在进行科学研究与炼金术实验的同时,牛顿就抽出时间来从事古年代学、“三位一体”论、《圣经》预言的研究。除了在造币厂工作的头10年,牛顿从未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直到晚年他仍然不停地修改他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订立的年谱,从头到尾增加许多细节。甚至在死前的一个星期,牛顿还继续琢磨对预言的一贯想法以及对《圣经》的解释,一再重新计算末日宣判到来的时间……

在迈克尔・怀特罗列的一串串事实面前,一个近代科学的铸型者,成了一个深陷于炼金术等思想的神秘主义者。如何理解这一巨大反差?如何解释牛顿如此做的根由?迈克尔・怀特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可信的解释。

迈克尔・怀特先是追本溯源对炼金术的发展脉胳做了清晰勾划,从中我们看到炼金术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具有极其纷繁复杂的内容。一方面,炼金术偏重于实际操作。现代化学实验室内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有许多是从中发展而来的。这正是一般科学史上所认可的炼金术的正面意义,即它催化、孵生了现代化学。另一方面,炼金术又很强调精神的修行。许多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是神赐给有智慧的人领悟真理的工具,而真正的炼金术士必须要有纯净的灵魂。对炼金术士而言,炼金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施术者参与了物质转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关键点上,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炼金术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其本身由于其非科学性已成了科学史上的遗迹。

然而,正是炼金术本身的复杂,可以使不同的炼金术士各取所需,从而造就了复杂的炼金术士群体。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许多富有智慧的人都曾为这门神奇知识具有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所诱惑。事实上,与牛顿同时代并对牛顿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摩耳、巴宾顿、巴罗、波义耳等人都曾痴迷于炼金术。这种时代的气氛与周围具体环境的影响可作为解释牛顿同样陷于炼金术的原因之一。而就牛顿本人而言,希冀从中发现宇宙的真理至少是他沉迷于其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神秘学和科学间的分界线十分模糊。在这种背景下,探求真理之路上何者可能会结出累累硕果,何者只会一无所得,人们尚不得而知。而在牛顿看来,“为了获得宇宙的真理,没有一个研究途径不该去探索,没有哪一块石头是不重要而不该翻过来看看的”。由此,这个“把宇宙看成是全能之神设下的密码”(凯恩斯语)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解开这一密码的人沉迷于炼金术之中就不再是完全不可思议之事了。

迈克尔・怀特还指出另外几种可能的原因。牛顿从来不是一个会在任何方面向人低头的人。当时他的朋友与竞争对手波义耳正着迷于炼金术研究。他担心波义耳会在此工作里获得成就,比他早先一步找到点金石,他的自大心理不能容许此事发生。除此外,由于众多炼金术士强调炼金术对灵魂的净化,强调只有贞洁的人才有资格去追求这种神奇的知识,这无疑也非常适合牛顿的脾胃。还可能他是把炼金术作为慰藉,以逃避他并不喜爱的这个世界……

不难看出,迈克尔・怀特在对牛顿看似怪异的方面做解释时,既注意到时代氛围,又注意到各种环境及牛顿本人的性格特点,这种全面的分析无疑更令人信服。

炼金术催生牛顿科学?

承认牛顿非科学探索的事实,引出的一个自然而重要问题是:牛顿非科学方面的探讨与他的科学研究之间是否有关呢?牛顿在炼金术等方面花费的巨大时间,对他的科学研究是否有所裨益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显示出这本新传记的特色之处。

迈克尔・怀特不但在书中给出明确的结论:神秘主义是牛顿思想中的一个内在成分,有关炼金术等非科学探讨对他的科学理论的诞生起了促进作用,正是通过从中获取的灵感,牛顿才建立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迈克尔・怀特努力挖掘出一些新证据。

迈克尔・怀特指出:从事炼金实验中制得的“轩辕十四锑”,研究所罗门圣殿中央神坛的配置等,都给予牛顿以启示。而炼金术士称之为“发气原理”的观念,更是促成了牛顿思维上的转变,想到物体间能有超距作用,这成为牛顿完成万有引力观念的最后关键一环。因此,可以说在迈向伟大科学理论的道路上,正是炼金术方面的心得、神秘学传统及古代神学上的研究和体会,引发了牛顿一些观念,而最终使他可以发展出万有引力的革命性学说。或者说,550页的伟大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在漫长的岁月中,融会了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筑成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牛顿一手播下的科学的种子最终彻底摧毁了他所喜爱的神秘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曾沉迷于炼金术中的牛顿成了炼金术的掘墓者,并使自己成为“最后的炼金术士”。

在分析炼金术对牛顿科学思想的影响方面,迈克尔・怀特走得还要远些。他指出,在《原理》出版后,牛顿就开始致力于寻找建立物质与力的统一场理论。而牛顿后来一直致力于炼金术研究,正是想由此孵出他所期望的统一场理论。最终虽没有成功,但对炼金术的实验研究,却使牛顿做出有关统一场论的一系列富有远见的预测。

晚年的牛顿还思考了万有引力的机制,对“物体是通过什么方法得以产生超距作用的”这一问题给出一个有趣解释:基督是宇宙中所有作用的媒介,上帝借由这个媒介以维持宇宙体系!窥一斑而见全豹,举出这一例子或许能使我们对非科学因素对牛顿科学理论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因为牛顿之所以会提出这一精致却荒唐的假说,只是由于它既能满足牛顿的求知欲,又符合他的宗教信仰,可以将他的科学与对阿里乌教义的信仰统一起来而已。

牛顿的人格缺陷

贯穿于迈克尔・怀特全书的另一视角是对牛顿人格的探讨与分析。这成为解构与重构牛顿形象的另一面。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牛顿人格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被追随者漠然视之,或被加以美化。迈克尔・怀特在自己的书中,描绘了一个更为人性化的牛顿,一个由道德圣人降为凡人的牛顿。在他的笔下,作为凡人的牛顿,有自己的怪癖,有自己人格方面的缺陷,还曾有过时间短暂的精神崩溃。从许多方面而言,他都不讨人喜欢。在情感方面,牛顿是非常缺乏的。他的一生中很少亲密的朋友。就本质而言,牛顿是一个孤独的人,情愿退缩到一个角落,与整个世界隔离。他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对别人往往深抱着一种怀疑态度。他极度敏感,无法容忍他人的批评意见,缺乏恕人的度量。在与人相处中,他并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他与胡克、弗拉姆斯蒂德、莱布尼兹都发生过激烈冲突。在冲突中,牛顿的一些行为体现出他的自私狭隘。牛顿又具有自恋成分。他始终过分迷信于自我的独特性:他坚信在任何一个时期,世界上只有一个如基督般的诠释者能解读神意,而他就是那位中选者。他无法接受别人能独力作出同样突破的想法。另外,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牛顿追求并热衷于权力。在拥有权力的后半生岁月中,他是一个独裁、专制的人。迈克尔・怀特在书中指出,牛顿不甚完美的人格或许应归咎于他早年经历的被离弃所造成的伤害。他同时又认为由此造成的牛顿内心中隐藏的不和谐心态,使牛顿前期有强烈的欲望去发现和游遍任何途径以寻觅更多的知识,后期攫取权力和掌控他人。这样,在迈克尔・怀特眼中牛顿的众多行为表现都与其性格具有了某种关联。

迈克尔・怀特在某些方面是否引申过头了呢?或许吧。然而,我们却不难从中看到他想把一切粘合起来,从整体上认识并描述牛顿的渴望与努力。在牛顿的新形象中,不但各种科学的与非科学的观点不可避免地互相联系,而且其思想与宗教信仰、性格、行为都处于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巨人与炼金术士形象并肩而立,伟大的智者、现代科学先驱与神秘的、情绪性的、妄想的神秘主义者共存于一身的牛顿,一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作为“完整的人”的牛顿。

人们或许有理由担心在这种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牛顿的形象会逊色许多。不过,这种担心也许只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在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英)迈克尔・怀特著,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4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