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还能不能有后天(图)

2004-06-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开栏语:前些时候我一直在《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上写一个专栏“准风月谈”,那个专栏原是准备专谈情色电影的,但报社担心情色误人,建议改谈别的电影,结果那个专栏里

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谈科幻电影的,颇有点名不副实。现在《中华读书报》邀请我写专谈科幻电影的专栏,我就决定结束“准风月谈”,到这里来开始“幻影2004”――这个名称的灵感来自那款著名的法国战斗机。

科幻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虽然不是科学家,通常也不被列入“懂科学的人”之列,但是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像力,正在对公众发生着重大影响,因而也就很有可能对科学和政治发生影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现在已经发生了。

早先,科幻电影(或小说)被认为只是给“小朋友们”看的玩意,至少在我们这里是如此。也许现在情形好了一点,但科幻电影还是经常被科学家嗤之以鼻的。政治家们通常也不会让电影来影响自己的政策。不料这次这部影片《后天》(TheDayAfterTo?morrow),却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它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哪怕就是批评,也是重视――许多科学家出来发表评论。4月份,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甚至给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科学家和各级官员发了一份内部紧急邮件,其中说:“宇航局任何人都不许接受与这部影片相关的采访,或作出任何评论,任何新闻单位欲讨论有关气候变迁的科幻电影及科学事实,只能同与宇航局无关的个人或组织联络。”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人士当然从这部影片的热映中大受鼓舞,他们欣喜地看到,这部影片已经促使环保观念大大深入人心。就连政治家也不能不有所反应,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电影发布仪式的同时参加了一个环保集会,他表示:“尽管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剧烈和迅速,但地球的环境确实正在遭受严重的、难以弥补的创伤。”

《后天》的故事框架,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简单地说是这样:地球上冷暖气候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与“温盐环流”有关,所谓“温盐环流”,是指原先在北大西洋格陵兰岛附近,寒冷而盐度较高的海水因为较重而下沉,形成向南的深海海流;与此同时为了补充下沉海水,南方的温暖海水被拉向北大西洋,形成暖流,而正是暖流给欧洲高纬度地区带来温暖的气候。

《后天》的故事是这样展开的: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融化后流入大西洋,导致海水稀释变淡,使得“温盐环流”停止流动。于是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出现了:海洋温度急剧下降,威力骇人听闻的飓风将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迅速空降南下,再加上海啸和大冰雹,北半球发达地区转瞬变成酷寒的人间地狱――地球上又一次冰河期突然降临了。

按照古气候学家的意见,在过去90万年中,地球大约每隔10万年左右会出现一次冰河期。但对于下一个冰河期何时到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一种认为“马上就要到来”,而且会持续约5万年之久;另一种判断则认为下一个冰河期将在5万年之后才会到来。

电影当然不是科学讲座,进行艺术想象是编剧和导演的权力,科学家不能干涉。对于《后天》,科学家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反感。当然他们指出,影片中让灾变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几天功夫)发生,是有点夸张。或者说,《后天》将某种关于地球气候灾变的理论描述,在时间轴上急剧压缩,这样就对观众的心灵形成巨大震撼。事实上,如果那些灾变是在几千年、几百年,或者几十年的过程内发生,很可能就不是什么灾变了――因为那样的话人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和准备,并且也能够逐步适应环境的变化了。

影片《后天》中还有两个地方颇有思想价值,却往往被评论文章所忽略。

一是在影片中起了巨大作用的“模型预测”。主人公霍尔教授就是根据他制作的数学模型预言了灾难的发生时间,他的儿子、儿子的女友等也是听从了他的预言才得以幸免于难的。这些情节给人的印象是那个在电脑上演示的数学模型神奇莫测,从形式上看简直与巫术异曲同工。而实际上,“模型预测”是西方科学史上最传统、最经典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古希腊天文学家那里就已经发展成熟,至今全世界的主流科学家没有不使用这种方法的。

这种方法的基本程序是:通过实测建立模型,然后用这模型演绎(预言)出未来现象,再以实测检验之,符合则暂时认为模型成功,不符合则修改模型,如此重复不已,直至成功。其实影片中霍尔教授的模型,是否一定能够正确预言未来的气候变化,是很难说的,因为气候的变化不像行星运动那样有相当精密的周期性。

影片中的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假想北半球变成冰雪世界后,幸存的美国人纷纷逃往南方,美国-墨西哥边境的情形顿时翻转过来――以往一直是美国拼命防止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入境,现在却是美国难民潮水般涌入墨西哥境内。影片让墨西哥政府接纳了这些美国人,最后美国总统在驻墨西哥大使馆发表演说,感谢墨西哥人民。

由于迄今为止地球上经济发达地区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如果冰河期真的在近期就到来,《后天》中所假想的局面就可能真的出现,那时发达地区的人们将成为逃往南方的难民,往日他们面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民曾经趾高气扬,以富贵骄人,此时让他们情何以堪?

所以,影片《后天》所强调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某种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它还是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影片中对环境保护持消极态度的美国副总统,被认为是影射美国副总统切尼,影片还被认为是影射攻击了美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政策,因而引起了政府的不满。而影片的导演罗兰・艾莫里奇(《独立日》的导演)表示,他希望《后天》成为一部对于地球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忧思录,他说他有一个秘密梦想:要让这部影片推动政治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行动。

科幻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虽然不是科学家,通常也不被列入“懂科学的人”之列,但是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像力,正在对公众发生着重大影响,因而也就很有可能对科学和政治发生影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现在已经发生了。影片《后天》就可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例证。《后天》将一个严峻的问题提到观众面前:如果我们再不注意环境保护,我们还能不能有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