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历史维度解读欧洲的一体化

2004-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从概念上讲,欧洲一体化既是一种思想理念,也是一种实践运动,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作为一种思想,欧洲联合的观念源远流长,从中世纪法国著名律师与政治活动家杜布瓦到近现代的“欧洲之父”让・莫内,都提出了欧洲联合的理念以及各种欧洲统一的路径和方案。作为实践,欧洲联合既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争之路,也见证了和风细雨的平等自主之途。作为思想与实践之交融,欧洲一体化始终伴随着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之争。作为某种阶段性的结果,欧洲一体化呈现出纷繁芜杂的各种法律文本、制度机构以及会议活动等。作为一种过程,欧洲一体化在时间上的演进就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欧洲一体化史”:这样的历史既是欧洲统一的思想之历史,也是欧洲联合的实践之历史。

就历史而言,该书可以时间为线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第1章―第6章)阐述了1992年以前欧洲联合的历史,后半部分(第7章-第11章)则集中探讨了冷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新发展。首先,该书从大历史的视角出发,详尽地追踪了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及其思想轨迹;接着集中笔墨详细描述了二战结束之后欧洲一体化从启动、发展、曲折前进到飞跃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针对冷战结束以来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与扩大,该书后半部分先从总体上概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条约更迭与制度演进,继而从“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部事务”欧盟的三大支柱以及欧盟的扩大等四个方面分别阐释了其发展过程。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该书在生动的历史描述之中,进行缜密的逻辑剖析与宏观思考,将一体化的进程与欧洲的大国关系以及整个国际关系的变化发展紧密相连。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运动为何能够兴起?针对这一问题,书中强调冷战是其催化剂,欧洲国家和平地走向一体化是为了共同面对苏联的威胁、消除战争的隐患以及通过联合复兴欧洲经济。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当这些条件都不复存在之时,欧洲一体化为什么会继续前进呢?书中认为:这是由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共同造就的。外部原因主要是欧洲国家增强国际影响力、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迎接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需要,建立“欧洲的德国”的需要,共同处理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等新问题的需要,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内部原因则主要指欧盟内部存在着“自身发展的逻辑”,存在着“自生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的作用,存在着“欧洲一体”的理念等。另一方面,书中也高度评价了欧洲一体化的作用与影响,认为在国际政治方面,欧洲一体化使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当前国际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在世界经济方面,欧盟成为世界三大主要经济区之一,欧元的发行与流通使欧洲成为单一的货币区,欧元也成为与美元并驾齐驱的国际储备货币;更重要的是,近现代以来一直走在历史前列的欧洲国家,通过缔造欧盟这个国际政治经济的新事物再次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头,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走向一体化、实现和平与繁荣,提供了一个可资学习与借鉴的范例。

凭藉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深刻的逻辑阐析,该书也对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在思想层面,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斗争将会继续存在,两者的较量将会伴随今后欧洲一体化的每一次深化而趋于白热化;在实践层面,尽管欧盟需要面对当前存在的严重的“民主赤字”与机构改革问题、需要继续加强欧盟三大支柱的建设(尤其是共同外交与安全防务政策的建设)、而且在2004年5月又一次扩大后将需要认真消化扩大带来的新老问题,但是该书作者仍对欧洲一体化的前景保持乐观:他们认为由于欧洲国家已经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欧洲一体化不可能逆转,欧盟的内部合作将继续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与妥协中得到深化,欧盟的外部范围也将不断扩展。

该书的两位主编,实际上是第一和第二撰稿人。李世安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述欧洲一体化问题,而刘丽云教授从国际关系,特别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把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地结合起来,较好地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与现状。这是本书突出的特点之一。

如果说该书有些缺憾的话,主要在于书中有些地方对最新相关资料的使用不足,对于一体化的理论发展探索不够充分。但是总体上看,《欧洲一体化史》一书以欧洲一体化演进的宏观逻辑为构架,以其发展历史为躯干,史论结合,条分缕析,为读者描绘了一帧关于欧洲一体化发展历史的波澜壮阔的画卷,确是一本值得历史学界、国际政治学界及国际经济学界研究欧洲问题的学者仔细阅读品味的著作。而且,该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因为它清晰地梳理了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脉络,并将世界政治经济与欧洲政治经济的分析融入其中,较全面地把握了欧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此外,该书也是一般读者了解欧洲一体化的通俗读物,因为它以历史为线索缓缓展开,步步推进,娓娓道来,可读性非常强。

《欧洲一体化史》,李世安、刘丽云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