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2004-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预设前提道德化使高考作文命题单一化

应该说,2004年高考全国命题的试卷不是没有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的幅度还不能说是很小的。例如,语文,原本九十分的标准化的客观题,已经减少到四十五分。至于作文,也已经从命题作文发展到以话题和材料作文为主。六年前的考题《感受坚强》的主题

强加遭到举国一致的诟病,第二年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主题预设的僵化,展示多元的想象空间。但是,不无反讽的是,题目是“答案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就“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这一点来说,却又是几乎全国都是一样的。再过一年,就有点倒退了,丢掉“诚信”的寓言故事,虽然很有智慧,但是,单一主题的强烈暗示,和强制性命题相比,近乎换汤不换药,很难有人敢于直面复杂的情境和语境,对“诚信”作深邃的具体分析。过了一年的“雪域救人”,则近乎谎言,在暴风雪中自己快要冻僵的情况下,停下来救人 用的又是不科学的方法 居然没有任何严重后果,双双得救,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既非难能,也就不可贵了。话题作文本来为了避免预设主题的题强加,防止剥夺学生的思考自由,但是,显而易见的道德暗示却使自由选择变成别无选择。

经过几年的徘徊,2003年的题目,放开了一步。

题干是韩非子“疑邻”的故事,面对同样的现象,两种人发出同样的忠告,由于对儿子和邻居的情感亲疏不同,得出相反结论。比之前几年的题目应该说是想象的空间比较广阔,自由度是比较大的,但,由于现成的主题导向变得模糊,使得很大一部分考生,甚至中学老师感到茫然,命题者在下一年就不敢再坚持这种因果分析的模式。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一,在命题的自由度和导向性之间,似乎把握不定,给出一点自主立意的空间,又不放心,总要在道德教化上,把空间压缩到一种“保险的”单一孔道。其结果是,导向性和限定性往往占了上风。从表层来看,话题提供的自由度可观,但是,预设前提是道德化的,虽然相对于以往来说,进步是明显的,但是其不可置疑性是心照不宣的。就是最老实的考生也有足够的聪明暂时放弃自由,选择迎合。二,实践证明:在我们这样大的国度,进行关系到千家万户后代命运的高考改革,少数人的智慧已经不能赶上形势的要求,即使命题组早在几年前就向全国征集考题,也注定了效果不彰,就是征集到某些创意较好的题目,也难保不被一元化的命题体制所过滤乃至窒息。

11省份自主命题使作文命题百花齐放

改革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统一命题的体制,多元价值对话的教学原则、多元课本,必然要求多元命题。从命题的改革到命题体制的改革是迟早的事,发生2004年的11个省份自主命题,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具有突破垄断体制的历史意义。

正是体制上的这一点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命题的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从广东的命题上,我们看到了地域特点,这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不可想象的。从《郁离子・.冯父》的故事,引申出方言语音差异,沟通产生误解,产生悲惨死亡的后果。这样的题目只有广东人才出得出,广东方言复杂,比之方言同样复杂的福建来说,广东人又具有某种特殊的方言自恋,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在中国内地可能是最低的。考题无疑会触发广东考生丰富的体验和记忆,一些幽默的段子或者笑话可能蜂拥而至。当然,这样的考题也有局限,一般的考生,只能从现象到现象的平面滑行,难以在情感和文化层次上深化,考题上规定的宗旨“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可能并不能得到普遍的理解,能够从语音的差异上升到“语言” 包括词汇、语法文化心理 上去,从日常生活到人的生存状态来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恐怕是凤毛麟角。也许是巧合,江苏省“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这令人想到,在处在山明水秀,得天独厚的长江淮河之间的千里沃野上,在许多江苏人的眼中,水当然是灵动的,而山则必然是沉稳的,不可能是如毛泽东的十六字令所描述的“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像黄河壶口和尼亚加拉大瀑布那样的水,在一般江苏青少年的自发经验之外。当然,要让青少年真正体验到“灵动”和“沉稳”,而且真正有话要说,可能要求有比较高的诗化审美的修养,命题者所追求的正是对于考生文化修养的测试。但是,对于灵动和沉稳有深度发挥的文章,我们不能有过高的预期。

不管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的自觉,各省的命题,显然在一点上是相通的,那就是着意于扩大开放性,首先是排除审题的障碍,给考生以充分的自由,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或者副题。在这方面,上海方面做得最为彻底,尽可能扩大自由度,弃绝无谓的限制。去年的命题只有一个字“杂”,今年的命题仍然是一个字“忙”。这种题目,和全国考题有很大的不同,既不是话题作文也不是材料作文,也没有任何道德前提的暗示。也许在上海的命题专家看来,作文考试,要考的首先就是确立论题的能力,能不能独立构成观点对考生的素质是一种考验,在此基础上调集思维素材并加以驾驭,才有意义;不问青红皂白就没头没脑地去肯定现成的论题是不清醒的。和上海命题方式异曲同工的是湖南的以“家庭教育”为话题,浙江的“以人文素养”为话题等。在把立意的自由还给学生这一点上,几个省市的命题者无疑是很坚定的。也许是前些年,全国性命题作文,审题的要求太严酷了,对于学生才智的束缚太严重了,造成这样反弹势所必然。但是,这样的命题如果太泛,完全放弃导向性,则可能失去的不但是道德的暗示,也可能是思维深化所不可缺少的焦点。这显然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们所十分警惕的。从今年的全国性考卷来看,他们追求一种对于立意略加限定,其实就是引导。全国试题提供了四个内涵互相矛盾的格言: 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怕迷失方向。达芬奇: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别人是否有理。塞纳克:相信一切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要求考生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为话题作文。旨在二元对立的论断中,导引考生自主立意。用对立统一思想方法来解决当前命题中自由与引导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全国试卷另外一卷的命题也属于这个模式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这个模式因为有其可操作性而有其相当强的生命力。许多省份的命题在思想模式上和它不谋而合,辽宁卷提供了一个名人的母亲的直言:她要求还一个挖土豆的儿子,要求学生以“平凡与自豪”为话题;天津卷的材料是:被木匠所放弃的形状怪异的树根却为根雕艺术家所取,要求以“材与非材”为话题;重庆的故事是:一登山队员上至八千米高度停止攀登,不再勉强自己,而他人为之遗憾。要求考生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为话题作文。题干均为具体的故事,明确提示考生:立意关键在其包含着的对立和转化。题面已经从具体的事件中把这种抽象的矛盾概括出来了。在全国卷来说,也许为了减低难度,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各省条件悬殊,应该争取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思维模式的趋同为自主命题的最大缺憾

但是,对上海的命题专家来说,这样的代庖也许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天津、浙江、重庆这样经济文化上均相当发达的省市来说,有没有这个必要,地域的特点应该考虑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更加慎重的决策。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那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十二种试卷,居然有五种思维模式和题型结构是从故事中抽象出矛盾对立的,在道德的导向性显得过度僵硬之后,在思想方法上用对立统一的模式来取代本无可厚非,但在数量上占到如此的比重,是不是会给人一种“贫乏”的感觉呢?比之20世纪80年代早期,借助韩非子的故事,“毁树容易种树难”的对立,二十年来,我们在题型上,乃至考题干和题目的结构上,是不是会给人以一种踏步不前的感觉?

如果,高考命题体制性的突破仅仅只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收获,这是难以令人满足的。幸而,我们看到了福建省的命题:

选择下列一个人物或人物形象为话题,自选角度为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尼娅、桑提亚哥

同样是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这里却提供了一种新的题型,没有故事,也没有材料来作题干,更没有已经明确化了的对立范畴,只给出一种很宽松的范围。这里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但是,这并不是没有导向性,它的导向在深层,那就是一种经典的人文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导向性非常严格。它不机械地追求贴近学生生活,而是追求超越日常生活的表层,作经典文化的思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有利于拉开不同文化修养的差距。做这样的题目,光有一点课本上的知识是难免捉襟见肘的,平时没有一点自主学习精神,没有一点课外的爱好,缺乏课外阅读的热情,拿到这样的题目可能是狗咬乌黾。这种潜在的导向性,孕育着对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力。这是令人惊喜的。这是一道真正的综合素质考题,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挣扎的学生,是不是可以妥协一点,在名人中加上一个大众明星,如姚明,对于缺乏文化底蕴的考生是不是应该显示一点宽容呢?

自主命题“半自主”

虽然11个省市的自主命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一切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充其量不过是“半自主”。也许是事出仓促,来不及对全国性考试大纲加以修改,各省所用的仍然是全国考试大纲,大纲里有许多与分省自主命题精神相矛盾的地方,例如,在150分的试题中,作文只占区区60分是定死了的,知识题、阅读题点九十分,每一种题目的类型,所占的分值,没有任何调节的余地。这种硬性规定与自主命题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最主要的表现应该是其作文能力和口头交往的能力。英国人的雅思,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下,设计了不同于托福的考试的突出作文和口语的模式。在我们语文试卷中,把作文分数限定得这么低是受了美国托福考试轻模式的影响,人家把客观化、标准化强调到百分之百的程度,并不因为它科学,而是因为它便于赢利,光是2002年,托福考试就为发明它的“考试服务中心”赢得了七亿美元。尽管如此,这家公司还是居安思危,认识到这种模式容易产生高分低能,从2000年就立锐意改革,新一代的托福模式将于2005年启用,客观题将减少到百分之十左右,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占到百分九十。这就宣告了旧托福式,亦即以客观化标准化为特点的试题末日的行将到来。而全国语文考试大纲却对此无动于衷。体制的突破如果不在大纲上落实,则各省“自主命题”的潜在创新能量就很难得到全面发挥。摆在面前的任务是:给予各省以修订的权力,允许对大纲动刀。这样的要求并不高,同样是自主命题的上海市和北京市早就有了自己的大纲,上海早在几年前就把作文分值,改为70分。上海的这一改革,在当时比北京还勇敢,令人肃然起敬。而现在看来,可能并不算彻底。不把作文分提高到决定意义的程度,就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应试性质,素质教育为应试顽症所扼的现状就不可能改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