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来,就哈利・波特的政治和文化角色的定位问题,法国《世界报》陷入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争论。基本论题如下:哈利・波特究竟是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分子,还是一个关心穷苦者和被压迫者命运的反全球化主义活动家?
争论起于今年6月4日,尼斯师范大学(Institut Universitairede Formationde Mai
因此,书中所有的政府(指“魔法部”)代表都是些可笑、低能或奸邪之徒。哈利上的是一所“私立”学校,这个“微型社会”简直就是一座“冷酷的丛林”,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过度竞争以及对暴力的顶礼膜拜”。公共机构无力对个人加以保护,相反,哈利及其朋友们发现,他们只能不断地违反魔法世界的戒律,才能保护自己免受恶魔所害。
约卡里说,《哈利・波特》系列,正是奥威尔想像中极权世界的鲜活之例,“如今,资本主义正试图以自己的品味,不仅构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还要为其作为消费者的公民们塑造出一个想像的世界。”
争论就此开始。来自南锡的一位哲学女教授伊莎贝尔・司马嘉(IsabelleSmadja)6月29日在《世界报》撰文反驳说,哈利・波特不仅绝非约卡里所言是什么资本主义的走狗,相反,他简直称得上是第一个反全球化、反自由市场、力挺第三世界的“西雅图一代”的文学英雄。
司马嘉女士认为,约卡里被《哈利・波特》全球化的商业成功所迷惑,因而看走了眼。如果对书中内容细加审视,便会发现,《哈利・波特》实乃“对消费社会和自由企业世界的强烈批判”。JK・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充满着altermondialisme的精神―――在法国,“altermondialisme”一词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代名词,或可试译为“异己世界主义”,因为该运动的信徒认为自己服务于另一个世界(unautremonde)。
司马嘉女士举书中的“家庭小精灵”(houseelves)为例,他们是魔法世界心甘情愿的奴隶,他们的不怒不争,正是对全球化的恰当批判。“穷国有眼无珠,且为剥削它们的制度所吸引,因而不愿挺身反抗。”她写道。
过去,持中左立场的《世界报》的论题多为克隆人和第三世界债务之类的话题,但法国的知识分子始终对全社会屈服于《哈利・波特》图书和电影的成功持反对态度。对《哈利・波特》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解读并不鲜见,《哈利・波特》被批评家认为是“反动的”和“男性至上主义”的作品。
海峡对岸的英国注意到了这场争论,《独立报》在7月5日的报道中,借《世界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嘲笑了法国知识界沉溺于意识形态阐释的风气,一位巴黎读者在该信中发问:“问题是,伊利亚・约卡里有过青少年时代吗?”
法文版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五部《哈利・波特》,在法国均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