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女神》[德]汉斯 约阿希姆・诺伊鲍尔著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这本《谣言女神》,完成了一个似乎不大可能进行的任务:对谣言的
“她走路迅速,生着灵巧的双翼,真是个怪物,
可怕又巨大,身上长着羽毛无数,
羽毛下仿佛奇迹般,有许多警惕的眼睛,
还有那许多舌头,说这话的嘴和偷听的耳朵。”
似乎所有的研究都会从古希腊的著名故事说起,本书就是例证,这个故事被多次用来教育人们:不得妄传听言。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13年10月,一名在雅典港口讨生计的理发师急急忙忙奔入雅典城,去发布雅典海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战争是人们所关心的,但是这个传播凶信的人,却不为人们所信任,可怜的理发师不能让人们相信他的话。雅典的理发师原本就好搬弄是非,何况他又不能证明这个消息,甚至忘了是谁告诉他的。理发室里人来人往,他早就习惯了人云亦云,虽然历史证明这次他说的是真话,但是他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地点,以及主题。愤怒的人们将理发师绑在车轮上,一直折腾到消息被确证为止。得到正式消息的人们四散开来,着急奔丧去了,只剩下可怜的理发师仍然被缚在烈日下,他也许在想今天霉运由何而来,甚至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诺伊鲍尔在千年之后往回观望,目光落在那个理发师身上的时候,明白了谣言的一些特征。他觉得理发师倒霉就倒霉在没能确证消息的来源,因而被人当作了谣言传播者,假如他能够说出是谁说的这件事情,也许后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说出听传来源的理发师,不过是消息传播的一个环节,“某某人说过”这样的词,完全可以将传播人―――当然也包括我们可怜的理发师―――保护得毫发无损。
无论是在雅典还是在今天,言说者都可以轻易地用“别人说过”来将自己隐藏在谣言女神的羽翼之下,而谣言的确证可以通过“大家都说过了”来进行。这是谣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将自己保护很好而且造成巨大的伤害。我在书中见到的一个谣言女神的形象,就是全身铠甲上披满武器,正欲搭弓射箭。其他的则大多举着长号,随时准备大吹特吹。谣言的来源都是别人,发生地都是遥远的未知地,或是古代不可见的海上,或是现代不可见的工业系统,而内容都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比如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印度的农药事件,尽管两家公司都不断辟谣,但是印度人还是将信将疑。我相信这绝对是谣言,因为类似的故事,在美国已经传了将近半个世纪了,只不过主角由农药换成了小老鼠。
汽水公司或许会因此失去印度的市场,这也毫不奇怪,因为谣言的杀伤力实在可怕。这种可怕来自于日常生活与秩序的确定性。诺伊鲍尔甚至声称,“谣言是国家权力的敌人,秩序的对头。”所以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双方相互的宣传,美国也曾经为消除谣言,专门设立过“谣言诊所”。近代哲学与社会学对于日常生活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点。具体说,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有一定秩序的,这样我们才能够每天按照规则来从容面对这个世界。如果有人告诉你,每天你习以为常的事物忽然不再是那个样子,而是某种异类,这绝对是一个刺激而恐怖的事情。而且这种刺激与恐怖也几乎适用于每一个人,因为日常生活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们喝着同样的可乐,看着同样的电视,吃着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蔬菜水果大米,乃至调味品等等。这就使得谣言的传播如御风而行,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成为全国皆知的秘密。而且谣言距离始发地越远,也就传播得越发顽固。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贞子,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贞子,就是谣言内容的绝佳例子。当然,载体也可以是电脑屏幕,因为谣言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会随着传播地点情景的不同而删减和增加适当的内容。
如此我们可以来看诺伊鲍尔的谣言定义了,它是“人们所描述的那种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习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各种现象……还是在某一群体中以听传或类似的交际方式传播的信息。”它是一种人类不可避免的疾病,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谣言,尤其在现代陌生的城市社会。版画家保尔 韦伯的名作《谣言》就描述了这种场景:无数的头和面孔组成的巨大怪兽飘行于城市间的高楼大厦,而且越来越多的头和面孔正在加入它的身躯,怪兽面貌可憎,气势汹汹―――看,它来了!
出现于16世纪的谣言女神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