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开始,听到最多的就是清华北大。后来有很多的机会去北大,清华。在一座座现代的建筑上,北大的历史仿佛离我们远去。好在为了留住这些记忆或是传承历史,记录这类名校的出版物一批批出版。
在风物景观中串联的校史
近几年的寒暑假,北大清华人大这些名校成了旅游点,许多中
2004年3月,一套以“历史”和“人文”为着眼点,以北大的百年风雨历程为背景,讲述北大校园的风貌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大大小小故事的丛书―――《北大人文与风物》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丛书共分四卷。第一卷《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说起,重点回顾了北大在五四时期、抗战时期直至解放初期的历史,介绍了北大前50年的办学情况以及学生们勇赴国难的壮举;第二卷《风物:燕园景观与人文底蕴》则以历史和审美的眼光,审视北大校园内的园林、建筑、文物、雕像与古树名木,在刻绘燕园优美风光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其中所蕴藏的历史与精神内涵;第三卷《风范:北大名人寓所与轶事》以位于城区沙滩及燕南园的北大的名人故居为依托,讲述了北大老一辈的学者、大师睿智的人生与沧桑的经历,作者亲赴实地进行考察,拜访了芮沐、侯仁之、林庚、季羡林、林焘、徐献瑜、宗璞、汤一介等诸多前辈学人,搜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第四卷《风采:北大名师的岁月留痕》则以北大图书馆的北大文库馆藏资料为主,编取了诸多大师的珍贵照片和文物图像,从中反映了大师们对国家和人类的特殊贡献以及北大的优良传统。
北大的底蕴、北大的精神魅力、北大的人文内涵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完的,这部“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中风骨、风物、风范的联结可以让人们依循北大校园的事实景观去探寻和体味隐藏在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
在个人感知中沉淀的记忆
陈平原说过:“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介于两者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多精彩的传说。”
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中,北大无疑是出版这类有关学校历史的图书最多的一个。最出名的大概就是陈平原、夏晓虹编的《北大旧事》(三联书店出版)。《北大旧事》的作者为在北大工作和学习过的人,分为“校史拾零”、“我在北大”、“红楼掌故”、“外景素描”四个部分,杂感、随笔、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各种文体都有。
北大百年校庆时,据说有关北大的书当年就出了不下50种。
1998年3月,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本《老北大的故事》,作者陈平原在书中说,“我所感兴趣的,不只是北大校史,更包括前人对于北大校史的叙述与阐释。校史上扑朔迷离的‘故事’固然值得侦探,建构光荣传统的‘神话’,同样值得认真剖析。”这本书在品味“老北大的故事”的同时,追踪这些故事的形成、流传与演变,以及制约这一演变的社会文化因素。全书分为四辑:校园里的真精神,校史杂说,哥大与北大,大学书影。全书由一人所写,带有陈个人的感情在里边,书也许因此而畅销,当年的4月份就已经第二次印刷。
之后,江苏文艺出版社一鼓作气推出了一套“老大学的故事”,包括老清华、老交大、老中大等,但影响似乎不如《老北大的故事》。
在校园漫游中沾染的风情
也许感到单纯介绍历史这种形式有点沉重。200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推出了《北大清华游》,着重点放在北大、清华的种种景观和建筑中,通过介绍这些建筑,让人们来了解北大清华。《北大清华游》由清华校友撰写文字,由北大校友拍摄照片,以景为点,以校园文化及风物为线,极具概括性地将北大清华的历史、地貌、概述及院系设置等内容呈现给读者。“逛北大”部分将北大分为西校门区、勺园、燕南园、静园、未名湖西岸、鸣鹤园、图书馆等12个部分;“游清华”部分也分为西校门区、大礼堂区、工字厅区、水木清华区等12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介绍了景点的历史及其相关的人物,人文历史与景点融和在一起,可谓别出心裁。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学,北大清华的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历史。北大清华游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把这些历史与建筑一起道来。如书中的“北大游”部分,介绍燕南园时,也介绍了与其有关的人物:王力、冯友兰、陈岱孙。
又是一年暑假,北大清华游开游了。《北大人文与风物》主编肖东发说:“只有把北大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与风物景观结合在一起,才能品味出北京大学的魅力所在。”这也是众多讲述母校书籍的寄托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