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批评与自我批评,评价与自我评价

2004-07-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陈村是“网络文学”最早和最大的鼓吹者,但是现在,他对网络文学前景的看法却日益悲观。Imaginechina/Gamma/摄影:

Zeng Nian

三轮车上的网络写手李臻,车斗里装的是全班的毕业校服。生活状态的改变,往往意味着网络写手们创作风格和生存状况的剧变。

上期的“中国网络写手生活状态调查”中,我们关注了仍在坚持和已经放弃写作的网络作家。对于他们的发展,是任其自生自灭吗?传统文学作家和评论家,有何看法?坚持在这块阵地的网络作家,是否尚有诸多感慨?

作家:应看到网络过渡时期的窘态

传统文学作家如何看待网络写手的生存及发展?当年在榕树下首创“读书论坛”的上海作家陈村,是榕树下(www.rongshu.com)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评奖的发起人,虽然早已退出“躺着读书”论坛,但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他认为,近年来各大网站发布的新作层出不穷,不少作品的点击率奇高。作者年龄不一,从《萌芽》网站的中学生,到天涯社区的成年人,作品面貌非常不同。可以这样判断:今天,除了职业作家和成名的写手,其余的大部分作者都在网上首发他们的文字。令人高兴的是,在趋时的、搞笑的、雷同的常规网文之外,出现了《飞廉的村庄》一类厚重质朴之作。它描述的是正在消亡的农业文明,属非虚构读物,但在网上同样广有读者,深得赞许。

陈村说:“目前的状况,从积极的方面说,各出版社纷纷在网上寻找、发现新人,谋求出版他们的新作,甚至尚未写完已被预订。这个状况,与我数年前力推安妮宝贝、今何在而受阻的情形已大不相同。从消极的一面说,网络迟迟不能给予写作者以物质报偿,即便已在国外上市的门户网站也不例外,网络文学大赛已停止,最终的认可必须经由传统的出版。从中可看到风风火火的网络的局限,看到过渡时期的窘态。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字书写的低门槛,网络无筛选的接纳,已超越读者的阅读能力,更多的作品自生自灭。对网络文学的专业阅读与批评迟迟没有出现。可叹的是,网络上的作者,在按传统出版的要求而非网络的特点与可能而写作,这样的自限、自残是非常可悲的。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博客’的出现。它是新的样式,更有现代感,以新的简便的形式表达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表达作者自己。”网络的发明骤然增添了文学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另一方面,文学撤消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制。文化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似乎返回了文学的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利用文学形式抒情言志,或者叙述种种白日梦。这个意义上,网络或许是惊世骇俗之作的温床,或许是陈词滥调的衍生之地。陈村机智地将这种文学写作比喻为“卡拉OK”式的演唱。作家徐坤也非常看好网络前景。她说,她正在越来越习惯于大量运用网络符号写作和交谈:“网络在线书写就是越简洁越好,越出其不意越好,写出来的话,越不像个话的样子越好。一段时间网上聊天游玩之后,我发现自己忽然之间对传统写作发生了憎恨,恨那些约定俗成的、僵死呆板的语法,恨那些苦心经营出来的词和句子,恨它们的冗长、无趣、中规中矩。整个对汉语的感觉都不对头了。我一心想颠覆和推翻既定的、我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须运用的那些理论框架和书写模式,恨不能将它们全都变成双方一看就懂的、每句话的长度最多不超过十个汉字的网络语言。”

评论家:评价体系存在混乱与缺失

必须指出,有关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脆弱的环节,基本处在无为而治的状态,其间还有着各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真理与谬误杂陈相见的观念。在网络文学早期草创阶段,这种状况有它自身的合理性。因为那时需要的是冲击、突围乃至出位,凡是有助于网络文学被关注的各种口号各类体式,都统统在予以鼓励的范围内,为此甚至不惜以同传统文学相对抗为内在标准。这一点从一位早期网络写手小e的宣言中就可以看出,他开宗明义高呼:“别拿文学这顶大帽子压人!”在他看来,以往的文学充斥着垃圾甚至有害气体,作为话语霸权的意识形态后备军,传统文学是陈腐、虚伪的。凡是网络文学的操持者若想修成正果,必须敢于对除网络文学之外的所有传统说“不”。似乎网络文学不需要任何传统资源和人类的共同经验,是完全可以凭借才力、想像力、艺术感受力来闭门造车的。这种矫枉过正的提法显然包含着可以理解的策略因素,而且对此非常认真的响应者也为数寥寥。但是这种认知与情绪却相当真实地表征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混乱与缺失。

指责理论落后于实践当然是老生常谈,但网络文学实践与评价体系之间的严重不匹配,确实是无法否认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民认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面对那么多异常出色的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传统批评家们不是故作清高袖手旁观,就是闭目塞听装聋作哑。而在文化变迁大时代的吊诡下,在媒体造势的轰炸中,立基于文学史传统的批评体系即便不能说土崩瓦解,也称得上是隔岸观火尸位素餐了。在网络文学当中,那些质地坚硬、触目惊心的生命感受,那些鲜活、敏锐、真实的日常经验,那些决绝的不妥协的反抗意志,那些包裹在颓唐沉沦外表下炽热的心灵,还有那些异类的、出位的感觉,等等,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真率的表达描摹之一。然而传统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尺度对此却徒呼奈何,无能为力。尽管间或有传统文学批评家客串网络文学批评,通常也都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文化变迁带来的价值体系的崩盘是最根本的。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可能离开它自己的哲学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总体世界观和民族的道德情感方式。然而,在文化变迁剧烈的冲击之下,这个世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了。传统文学批评体系的原有范畴和价值基础很难对网络文学的经验给予有效的阐释和发扬。

那么有没有在网络文学内部生长出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网络文学是否可以自外于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而另起炉灶?按照“不要拿文学这顶大帽子压人”的逻辑推断,似乎是可以的。但这只是一个极端先锋且略带游戏性的口号而已,尚不具备建设性的因素。网络文学其实并不能离开过往文学的历史传统和经验,也不存在独立于传统文学之外完全新质的文学样式。在这个大前提下,关于存在一种专属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的说法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事实上,网络文学界中一些具备相当批评眼光的作者基本认可这样一个现状:网络文学不可能回避文学史传统和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而迄今为止,传统文学仍然保持着对网络文学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创作队伍中来,在出版方面,网络文学有望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利润,被结集出版的《告别微安》、《活得像个人样》等都有不错的销售业绩。网络写手们在语言的感觉中沉迷得太久,他们的文本文字从单篇单句来看,妙语连珠,但尽管如此,仍所谓“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在他们的写作中,没能给人提供出一个可以分析的完整的文学文本。以报纸、杂志、出版社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始终影响巨大。网络文学作家们平息了当初的亢奋和对传统文学的不屑,开始以能在传统平面纸媒发表作品为成功的标志。虽然自由率性无视规范是网络文学写作最根本的特质,但是其中仍然要考虑到网络文学的策略性问题。众多网络写手们在各种专业、非专业网站的灌水专区以及大大小小的BBS上发帖、跟帖,楼上楼下地闯荡奔波扬名立腕儿,当然也可以获得极大的认同感和满足感,但他们最终无一例外都渴望走出网络占领平面媒体,并且获得主流文坛的承认。因为网络点击率无论怎样飙升终究只是个无利润的流程,即便网站文库青眼有加也大多是画饼充饥,当不得真的。于是乎“才下网坛,又上文坛”就成了网络文学在商业时代的注脚之一。从网易大赛到榕树下大赛,从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槲寄生》,从今何在的《悟空传》到明白人的《唐僧传》,直至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等,都说明了网络文学一直寻求着同平面媒体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妥协、进而争取一个“双赢”局面的机会。网上点击率则意味着潜在的客户购买群,其中支配性的因素是永恒的经济利益。

网络文学发展的前景

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前景,网络作家大多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蔡智恒:网络文学的前景当然是乐观的,因为越来越多人在网上写作,?材也越来越丰富。

邢育森:会分得更细化吧。言情的、搞笑的、魔幻的、悬疑的、恐怖的……每一题材下面都会出现一批写得好的作者,成为不同阅读口味的读者所熟悉和喜欢的品牌。如果写作和阅读都紧密地与市场需求挂钩的话,网络出版和付费阅读会在技术上更加完善,并会有朝一日成为一种时尚。网络作为一种载体,若失去了传播效应而成为另一种出版渠道的话,网络文学的概念其实也就没有意义了。读者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选择他们喜欢的好作品而已。

俞白眉:至于说网络文学的前景,我坚持以前我的一个观点――每一个通过网络实现文学梦想的人,都是个案。这是艺术行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没有哪种成功经验,可以大面积拷贝复制。这要看个人造化。

李寻欢:我希望网络文学始终是业余而纯净的。不要让文学成为作者的物质生存支撑点,从而使写作本身成为作者写作的惟一动力;我希望网络文学得到尊重。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传统媒体,网文作者的劳动成果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我希望网络文学是清新自由的,不要沾染上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习惯,那些使文学变成世故和技术的习惯……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些希望都不仅只是希望。

雷立刚:我认为网络文学在十年内会形成从文字到影视的良性循环,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将直接从电脑上跳到屏幕上,完成一个过程。但是,文学的影视化对文学本身是双刃剑。

对网络的态度

网络成为了跳板。通过网络进行创作的作者,有意无意间,通过在这儿展露出自己才华,制造并提升自己的人气,引起传统文坛的注意,从而得以顺利地进入传统文坛。他们把网络当成一种成名的工具,借助自己的实力,借助运气和各种因素迅速地成名,然后回过头来,果断地和网络说再见。

而大多数人,因网络成名,对网络怀着深厚的感情:

邢育森:在接触网络之前,我和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喜欢读书和想象,对世界万物充满着热爱和关注……1993年我考入北邮读研究生,网络使我的生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完成课题研究之余,我保持着在BBS上写点什么的习惯,是的,完全是一种习惯。现在想来,我已经说不出这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不是为了功利报酬。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都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是在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了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了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主体。比如,文学创作。在上网之前,我一直就以为我这一辈子就会做一个电信行业的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了,我的所有时间和精力,也都是在为了这个目的积累和做准备。是网络,是这个能自由创作和发表的天地,激励了我本已熄灭的热情,重新找到了旧日那个本来的自我。我还想说的是,我不是一个专业作家,我不用靠写文章养活自己,也无意在文坛成名成腕如何如何。所以我每写一篇,我都不用考虑市场销路和个人前途,我写文章就是写文章,心里没什么别的负累和牵挂,不会患得患失。

慕容雪村:网络只是个载体,谈不上感激不感激,这道理就像你吃饱了饭不会去对锅碗鞠躬。如果非要做一个比喻,那网络就算是我的精神故乡吧,在虚拟空间中,我拥有更多自由,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将首发在网络上。如果没有网络,我可能会老老实实地做我的职业经理人,或者自己创业,绝不会想到要写点什么。

江南:我个人觉得这个群体的前途是勿庸置疑的。网络本身是个很快很便捷的发布渠道,媒体的作用本来就是吸引视线,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有目共睹。以它作为主要发布渠道之一是善于使用发布渠道的表现之一吧。当然它也有自身的问题,因为网络的随意性很大,所以如果单纯以网络作为发布渠道,或许缺乏足够的严谨吧。“君子慎独”,并非绝对没有道理,网络使人瞬息间接受海量信息,如果作者不善于采纳,那么就会迷失本心。

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我还是抱以很大的期望的,主要的问题还是那个“慎独”。我想虽然网络是一个自由度很大的平台,但是作者需要知道自己是在写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意见可以采纳,什么样的影响要却之门外。写作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即使作为娱乐,也是严肃的娱乐,不能因为使用了网络这个免费和隐蔽性高的平台就可以随意妄为,太大的随意只是毁掉自己建立起来的观点和信念。此外就是期望媒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了,如今在文字工组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已经未必要有作协的身份,而是有一张电脑桌和一根网线。

对网友的忠告

蔡智恒:忠告不敢当。身为一个网络写手,永远要记得网络是自由与宽容的,网络是大海、是草原,不是通往名利的便桥。

邢育森:不管怎么着,想写,能写,爱写,那就写下去吧。

俞白眉:这几年网络文学看的很少了,不过我知道很多人都还在写。我觉得对愿意认真写作的人来说,网络是个好平台。我得感谢网络,如果没有网络,我无法实现以写作为职业的梦想。

说忠告的话,只有一条――写作是个苦差事,您得有这个心理准备,如果是奔着名利来的,那么那么多好玩的,您应该去玩别的,这事不适合您。发自内心祝福那些喜爱习作的网络上的朋友。只要好好写,就一定成。

网络的传播性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我们那算头一拨了吧,很多人是在没有这个心理准备的时候,忽然写了一篇小文章,抖了一个小机灵就成名了。容易得到的东西不值钱,网络上的成名跟急性感冒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现在回头看,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里。

我觉得文学会有一个属于它本身自己的公平性,铁面无私。传统文学圈如此,网络上的写作也没什么不同,可是遗憾的是肯定网上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我们那时候是这样,现在相信也是如此。

有天分的,能耐住寂寞的,而且愿意不断学习,不断写下去的,这些人到最后一定有戏。观念不纯的在哪儿都讨不到便宜,耍小聪明的更容易伤着自己。

这是老调常谈,可是也是真理。

立刚:唯一要说的,是贵在坚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