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打捞吴赞诚的墓碑
当下,在台海局势风云变幻之时,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33集电视连续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已在
作为首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在抗法保台,以及在建设台湾、推进台湾近代化方面曾立下过不朽的历史功绩,是中国近代史上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知道刘铭传的大有人在,但知道吴赞诚的人就不会有很多。其实台湾岛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后,清廷才认识到台湾岛的战略地位,于九月五日,谕令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原福建巡抚事改由闽浙总督兼管。在此之先的台湾海防由福建巡抚兼理。在刘铭传之前,这位身居福建巡抚兼理台湾海防的吴赞诚,对宝岛台湾的保卫和建设,曾做出了重要贡献。光绪十五年(1889年),台湾巡抚刘铭传称吴赞诚在台“勤事忘身”,曾专折奏请为吴赞诚在台湾建祠祭祀,并建议国史馆立传。后清廷旨准沈葆桢 林则徐女婿,在吴赞诚之前任福建巡抚,后任南洋大臣 在台湾建专祠,吴赞诚附祀。
那么,吴赞诚究竟何许人也?
吴赞诚(1823―1884),字存甫,一字秉之,号春帆。安徽庐江县城关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九岁丧母。刻苦力学,经史之外,兼通算理诸学。咸丰元年(1851年)以拔贡朝考知县,分发广东,署永安县。以后补德庆州、顺德、虎门同知。与太平军攻战累年,事平,以功擢惠潮嘉道。吴赞诚勤事恤民,案无积牍,吏有政声,有“吴青天”之誉。同治九年(1870年)秋,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奏调吴赞诚至天津机器局,补天津道。不久,升顺天府尹。光绪二年(1876年),奉旨督办福建船政兼理台湾海防。光绪四年(1878年),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仍兼理船政。他注重海防,亲自过问添船置炮之事,李鸿章激赏之。光绪八年(1880年),李鸿章命督办天津水师学堂。
吴赞诚在奉旨督办福建船政兼理台湾海防和任福建巡抚时,即1876年至1879年之间,曾两次渡海赴台,历尽艰辛,为保卫建设台湾做出了贡献。
台湾岛孤悬海中,气蒸瘴湿,环境险恶,福建官场视赴台为畏途,长期疏于治理。“ 吴 赞诚以为抚番、招垦、开路诸要端,分营并进,非身不能周详,而后山卑南一带自内属以来,官吏罕至,番情无由上通,乃锐意亲行。”于是取道由恒春入卑南,历牡丹社红土坎、大猫狸诸险,舆骑不达,山谷陡绝,下临大海,非攀藤扪石才得以通过。越二大溪,山水骤发,绝粮三日,掘山蓣充饥。行程三百多里达卑南,恩泽感化台湾土著民众。雨过天晴,编藤筏而渡,继设悬桥以通文报。由于瘴湿交侵,当返回恒春时,随员皆病不能起,死亡过半,吴赞诚也卧病月余始得以返回福建。此次巡台,大大密切了海岛与内地的关系,使台湾“生番化外之地”得以归化。李鸿章于光绪三年(1877年)八月十五日《复吴春帆京卿》的信稿中有“瘴乡盛暑,执事乃不辞劳瘁,入山周巡,从者半多物故,尊体幸获康全,殆由精诚感召天神呵护。”即指此事。次年(1878年),台湾加礼宛、巾老耶两社“抗抚戕官”。九月,吴赞诚再次渡海赴台,力疾督师清剿,连战皆捷。遂由花莲港亲往岐莱等处,安辑后山民番。复由台北赴台南,巡防阅兵,筑建垒堡,访求民间利弊,措置一一精妥。历月余始回福建。不幸身患中风,半身不遂。光绪五年(1879年),因病乞请开缺调养乔居南京。吴赞诚在台湾采取的安抚与清剿相并重的“抚番”政策,后被台湾巡抚刘铭传采用,在台湾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后山一带番社叛乱中,刘铭传就是采取了吴赞诚的策略,刘称之为“示威怀德”,电邀北洋水师总兵丁汝昌带舰助剿,并迅速平息了叛乱,维护了海岛民族统一。大学士李鸿章对吴赞诚褒奖有加,在写给吴赞诚的书信中称其“阅操澎岛,接办台防,劳勋倍赏,勋盛丕振,欣颂莫名。”
吴赞诚思虑精密,坚韧耐劳,犯险赴难,未尝退避。尝言:“天赋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无安闲之福,苟有济于世,虽精神耗竭,岂有恨哉。”服官数十年,劳身焦思,尽瘁国事。吴赞诚为人厚重寡言,居官清廉。他在广东,上司因其积劳,有意调他到广东肥缺顺德县以优酬之,而他任职年余即求辞去,上司“皆怪而笑”。天津海关道尤为天下美缺,李鸿章欲举荐他,他又固辞之。辞归后行李萧然如洗。“还乡暂僦亲旧茅屋以居,素帷萧飒,仅蔽风雨。”子孙辈比同寒士,亦能晏然处之。时人“益重之”。
光绪七年(1881年),吴赞诚以病辞官,回籍卧病三载,于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四日病故。其墓葬庐江县盛桥镇夏家田埠东首。墓碑于今年4月27日在该村大塘内被发现。墓葬在李鸿章于庐江的庄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