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0余载潜心研究花甲农夫收获《周易心鉴》

2004-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位60岁的农民,历时10余年,写出20多万字的研究“周易”成果。后经宗教文化出版社编辑霍克功的帮助,这一成果最终落户中国致公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书名《周易心鉴》。本报记者几经辗转,采访了该书作者张城和特约编辑霍克功,了解到了这本书出版背后的一些故事。

张城:百事俱废

 只求书成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有个文家埠村,60岁的张城就住在这儿。他的人生和文家村的其他农民一样,春种秋收,靠种粮来养活一家七口。如果没有《周易心鉴》的出版,张城也许注定了一生就是一个失败的“农民”:相比于其他人一亩地小麦能打1000斤,他种的小麦亩产只有800多斤。

“七八岁之时,我家附近的一位私塾先生曾对我说‘演易见天心’,这句话我铭记于心。”但是在当时的山东农村,别说《易经》,就连一些普通的书也极难见到。直到20多年前,他才在书店看到了“周易注解”之类的书。于是他陆续买回多种,对照之下,发现注者人各一辞,于是产生了“探个究竟”的念头。1999年秋收完毕后,正好是农闲时间,他开始闭门苦读。一年365天,除去必要的农事需要,其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易经的研究上。

那时候的张城,年纪40多岁,5个孩子正在读书。全家的生计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而经济压力之外,还有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孩子也因为父亲不谋挣钱整天闷在家里对他心生不满。

张城把这些苦放在心里,把它们作为激发自己决心的另一种动力。10多年来,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他从不放弃。他每天4点钟左右起床,晚间10点后休息。很少过节日,别人欢渡佳节,他一个人在屋里研究。下田也常带纸笔,为此还招来乡亲们的笑话。毕竟是快50岁的人,由于劳累过度,曾一度造成耳鸣。

付出10余年的心血,张城终于写成了20余万字的易经研究。他想让自己的成果为世人所知,2001年他先到本省的一家出版社询问出版事宜。当出版社负责人得知他身为农民时,便冷言将他拒绝。一个在济南工作的老乡好心劝告他:一个农民写的书,谁愿意看?出版社就爱出教授专家名人写的书。

张城不死心,他将书寄到了北京。这次他碰上了一位负责任的编辑霍克功。

霍克功:对作者负责

张城的书稿到了霍克功的手里,当时他所在的出版社看过书稿后并无意出版这本书,原因之一是此前他们刚刚出过关于易经的两本书,此类的选题不好再出版。但霍克功觉得,一个编辑的职责之一就是对作者负责。

在看过书稿之后,霍克功觉得张城对周易其名做出了新解释,以此作为研究该书的依据,从而冲破了传统的治易师法,对研究易经有启发。书稿中将卦象、卦名、卦爻辞作整体考求,找出了各卦的主旨,依其主旨对卦爻辞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解释,并提示了其背景,对易学界迄今探而未悬或未决的诸多疑难课题,诸如八卦起源、周易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奥秘等,引经据典进行了新的探索。他觉得这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于是他给张城写信,指出书稿中的问题,并就书稿的体例、结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年之间,霍克功不断通过书信和电话与张城联系,张城也不断修改自己的书稿,2004年6月,经过霍克功的推荐,致公出版社最终同意出版此书。普通农民张城终于在60岁上,了却了此生最大的一个心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