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BG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2004-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端于美国的The Beat Generation(BG)运动(在我国的译名是“垮掉的一代”)在世界范围内文学/文化/艺术/音乐/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性BG学术研讨会在西方已召开多次,但在东方,在中国这还是第一次: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史蒂文斯角分校联合举办的国际BG

学术研讨会2004年6月2日-6月5日在四川大学召开。

来自北美、欧洲、澳洲,亚洲、以及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地区的30多位BG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议题有:⑴BG与中国,中国与BG;⑵BG与东方宗教;⑶追寻BG精神;⑷BG理念探源;⑸BG与音乐、电影与摄影;⑹金斯伯格、费林格蒂、所罗门以及其他。

赴会并发言的著名外国学者有:《金斯伯格:50年代早期札记》?《金斯伯格论诗歌,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作者戈登・博尔(Gordon Ball),《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和现代主义者惠特曼》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斯蒂芬・塔普斯科特(Stephen Tapscott)教授,《BG百科全书》编者威廉・劳勒(William Lawlor)教授,美国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詹姆士・琼斯(James Jones)教授(主要著作《杰克・克鲁亚克的杜洛兹传奇:传记小说的神秘形式》),《克鲁亚克的自发性诗学:小说研究》作者里贾娜・韦拉里奇(Regina Weinreich)等。博尔的主题发言《BG在东方相遇》探究了金斯伯格?克鲁亚克、斯奈德等的东方文化/宗教情结。研讨会上,他展出了多年拍摄的“BG人物摄影”,以逼真的历史感生动地再现了金斯伯格及其他重要BG人物在20世纪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和活动。

BG与中国/中国与BG成为此次研讨会中外学者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包括香港)知名学者赵一凡、钟玲(香港浸会大学)、肖明翰、区虹、文楚安以及李亚萍、刘影、樊明亮等在大会上发言。赵一凡指出作为反文化的嬉皮英雄,20世纪最杰出诗人之一的金斯伯格精神和艺术意义上的反叛对于美国和中国读者已经不是令人畏惧的“龙”;钟玲从心理、社会以及艺术等方面指出,克鲁亚克不但改造而且歪曲了寒山的形象,也探讨了之所以如此的缘由;肖明翰以克鲁亚克《在路上》作为参照,阐释了BG运动的精髓:他们始终行进在精神探索的路上;区烘认为,除开寒山,斯奈德对另一位唐代诗人韩愈也同样重视,身为朝廷大员的韩愈敢于直言,针砭时弊,其“叛逆”符合斯奈德对于诗人所担当的社会角色的看法。

文楚安《BG在中国的接受》回顾了195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国际/国内的政治/社会/文化大背景,并以此出发结合BG理念,考察BG在中国的译介/阅读接受过程和对于一定时期中国/文化/文学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接受被他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特定历史进程和显著变革。耶鲁大学卢卡斯・克莱恩(Lucas Klein)博士对比了杜甫、李清照原诗和王红公(即肯尼思・雷克思罗思)的诗译,指出王红公在翻译中展示了有助于体现他本人审美观的自由翻译策略“翻译是一种同情行为”。

研讨会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BG运动的参与者和记事人特殊身份,被誉为“美国音乐的文艺复兴式人物”的知名作曲家?音乐指挥家?作家大卫・阿姆拉姆(David Amram)。他的主题发言伴以屏幕投影图片记录了大半个世纪有关BG的人物、活动和他本人与BG的渊源和传奇经历,仿佛把时间拉回到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国如火如荼以反文化为特点的嬉普士和嬉皮士岁月。此外,他还在闭幕式上即兴写词作曲演唱。

美国后BG诗人弗农・弗雷泽(Vernon Fraser)联系BG对于BG的继承和发展,谈及美国后BG诗歌现状。研讨会还涉及了若干中国学者鲜有研究的BG作家科索?彼德・奥洛夫斯基?查尔斯・布考斯基?鲍勃・卡夫曼?约翰・卡萨韦蒂斯等。

作为一个多学科性术语,“自发性”指的是精神活动中的一种不受拘束压抑?自由?自在的状态或属性。发端于20世纪并持续到21世纪的BG运动以及BG理念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自发性,它已经超越文学/文化范畴,影响到了精神活动的各方面。

这次研讨会议题的广泛性和多学科性,涉及问题的深度真正体现了研讨会“多学科性和自发性”的宗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