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超越阐释――技术文本的语言学解读

2004-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凡不可言说者,必保持沉默。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圣奥古斯丁这样谈起人们学会自我表达的过程:“这样一再听到那些语言,按各种语句中的先后次序,我逐渐通解它们的意义,便勉

强鼓动唇舌,借以表达我的意愿。”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对世界的阐释如同孩童的一场游戏,而为这游戏制订规则的不是别人,恰好是语言,是人们言说事物的方式,是话语体系。如果赞同维氏的“语言游戏”论,作为读者的我们在阅读一部著作时,除了努力理解作者对世界的阐释之外,恐怕还有另一项任务:尝试解读支撑那阐释的话语体系――那游戏的规则。

在我们熟悉的领域里,一个最成功的话语体系就是模式(pattern)。“四人团”(Gang of Four,GoF)那本著名的《设计模式》让世界震惊的理由不是23个精巧的设计模式,而是一种对语言界限的超越――软件开发者们第一次认识到,有一种语言(即C.Alexander早在1970年代提出的“模式语言”)可以用于谈论他们的设计方案。诚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思想的界限只能由语言来划分,而界限之外的则是无法言说、因此也无法思考的存在。而模式语言的出现,让设计方案也成为了一种可以在会议室里讨论、在电子邮件里描述的东西。从那以后,并发模式、J2EE核心模式、分析模式、企业应用架构模式……人们开始用这个话语体系阐释越来越多的方案,就连不好的方案也被冠名为“反模式”(anti-pattern)。作为游戏规则的语言,其威力可见一斑。

话语的力量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隐喻(metaphor)。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人们总是用众所周知的事物来近似地影射这里的新事物,以期获得基本的感性认识――想想“Facade模式”和“Builder模式”,你便不难理解隐喻的价值。另一个司空见惯的隐喻就是“软件工程”。1960年代,当软件的危机表现为机械性生产效率低下时,人们睿智地采用了“工程学”的隐喻,并就此发展出一套软件工程的话语体系(譬如“分析师”与“程序员”的二元对立)。然而,在享受一个隐喻带来的种种方便时,我们仍然需要时时牢记隐喻作为隐喻的本质――“光阴似箭”是一个隐喻,如果一定要在喻体的角度上对这个隐喻加以阐释,恐怕你很难说出这支箭是什么样子。同样,对于技术书籍中显而易见的隐喻,也存在着类似的误读。譬如FredBrooks所说的“没有银弹”,如果一定要从数字的角度去阐释它,又怎能把握住作者原本想要传播的理念呢?――即便真有某种技术能够以数量级提升生产率,难道软件的“根本问题”(真实世界与软件模型的映射)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么?

既然思想的界限由话语决定,顺理成章地,如果要提出新的思想,这位作者可能首先必须扮演“话语的颠覆者”――这恰好是Pete McBreen在他的《软件工艺》中扮演的角色。作为思想的传播者,他面临的第一要务不是阐释自己的理论,甚至不是以正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理论,而是为他的读者提供一套可以用于思考这种新思想的新话语,一个新的隐喻。譬如这本《软件工艺》,“工艺学”的隐喻真的优于“工程学”吗?甚至于,“工艺学”是一个好的隐喻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Pete McBreen扩展了软件的语言界限,让他的读者有机会超越软件工程的阐释之外,从另一种角度去审视、去思索、去讨论软件开发的实践。

《软件工艺》对于话语体系的这一颠覆和扩展,即使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也是意义深远的。因为“人”的问题――软件开发者的职业生涯规划、软件开发者的持续学习、软件开发者自身价值的诉求……这些明显个人性的、带有某种亚文化气息的问题,乃是软件工程的“不可言说之物”――软件工程并没有提供谈论这些问题所需的语词。而这本《软件工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开宗明义地指出:软件工程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不能试图用它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那些位于软件工程话语体系之外的问题,也不能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而是应该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恰当的隐喻去谈论它们、解决它们。至于书中那些极富煽动性的观点和主张,在我看来只是――就像麦克卢汉所说――吸引注意力的诱饵。只要接纳了软件工艺的话语体系,是否赞同诸如“软件工匠应该拿到最高的薪水”之类的观点又有何妨呢?

苏珊・桑塔格把她的一篇文艺评论命名为“拒绝阐释”――艺术的价值不在于“道德的感受力”所看到的内容,而在于“审美的感受力”所体味到的美感。同样,即便摆在面前的文本打上了“技术著作”的标记,当它的意图是要引介一种全新的思维时,我们也必须超越理性的阐释,用审美的眼光、用心去体验它带来的话语冲击。如果一位热心而谨小慎微的批评者尝试用现存的话语去阐释一位“话语颠覆者”带来的理念,恐怕他最好的选择也只能是保持理智的沉默了。因为,那是他的不可言说之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