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高考作文说到名著阅读

2004-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高考结束了,作文题又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兴奋点。而且教育部今年把分省组织高考命题的范围,由原来的京、沪两地,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天津、辽宁等9个省市。这样,我们就可以同时看到十几套各地高考作文命题,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了。我认为,今年有些作文题确实出得好:好就好在回到语文教育的规律上来了,而且给人耳目
一新之感,让考生都有话可说,决非那种多年一贯制的老模式、老面孔。

特别值得说一说的是福建作文题。此题要求考生从所列出的人物和文学形象中,选出一人或几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考题规定的十个人物是:孔子、苏轼、鲁迅、曾国藩、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我说高考作文回到中学语文教育的规律上来了,主要是指这一类考题(当然不能反推,有的命题、话题或给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很好的)。何谓语文教育规律?我想,不论列出多少条,征之古今中外成功的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语文教学必须与大量的经典阅读与赏析结合起来,否则,不论你做多少答卷,填多少题卡,在技术层面下多大功夫,你也很难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更不用提人文关怀了!所以,大量而有效的经典名著、名篇的赏读,是学好语文最基本的前提。福建这份作文试卷,考生的读写能力就必须在一定量的经典阅读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这类考题,无疑是击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要害问题。事实上,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几乎半个世纪以来徘徊不进,甚至倒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和大量的经典文本的阅读脱节(1956年文学、汉语分家,是短暂的例外)。从2000年起,国家拨正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大方向,郑重地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名著。特别是“语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这样,五年来已见到一些成效,学生读名著已经开始列入日程,一些新编的语文读本也开始走进课堂。这样一些可喜的变化,也为这类高考作文题的诞生创造了客观条件。例如,作文题所列十人,有八人是与“语文新课标”推荐书目有直接关系的:孔子(《论语》)、苏轼(《中小学生必备古诗文》)、鲁迅(《呐喊》、《朝花夕拾》、《鲁迅杂文选》)、曹操(《三国演义》等)、宋江(《水浒传》)、薛宝钗(《红楼梦》)、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桑提亚哥(《老人与海》)。这些经典,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起码读过其中的多数,对喜欢的书,他还会反复、认真阅读。这样的考题,用实践过程本身引导经典阅读,并且以事实昭示青年学生:对古今中外的经典,必须怀有敬畏之心,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里程碑!不都说高考是指挥棒吗?这一棒指得实在是好!因为全国中小学生读经典名著,是21世纪中华民族新的文化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不可估量的意义,会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现出来。

说这类作文回到了语文教育的规律上来,还因为这题目中,每一个人物身上,都包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信息。像过去那样,让语文生硬地过多地承担所谓思想教育的任务,是极大的偏颇,也是对语文性质的曲解;但如果语文教学不能自然渗透人文精神的陶冶,美的化育,只是一种技术工具,那也是不可思议的、可怕的;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世世代代留下的凝结人类思想智慧的经典篇章。例如,读《呐喊》,能不思索鲁迅先生对现代中国民族心灵及其历史命运的深刻洞察吗?读《论语》,能不学习孔子的道德哲学和人格修养的理念吗?对其“人格内敛”的价值取向,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吧?我最近在世界著名学者、美国人威尔・杜兰特的书中看到,他把孔子列为人类有史以来的十大思想家之首。而冬妮娅,这位美丽的异国少女,从过去到现在,只要读过《钢铁》一书,哪个男孩不暗恋冬妮娅?哪个女孩不喜欢冬妮娅?现代人,当代环境下,你是怎样解读这个文学典型的?你没有感觉到,她和保尔的分手,是在极其特殊的背景下,一种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吗?试想,我们的高中学子,从经典文本吸取了生动的人文素养,面对这样的文题,还愁写不出激情文字来吗?当然,抱着单一功利主义目的,惟外语数理化之类考试书是读,而从不问津名著的学生,有可能吃些亏,但,那又有什么法子呢?诚然,从高考作文说到名著阅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决非可以盲目乐观的。本世纪初提出的中小学生读名著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文化阅读传统已经发生了几代人断裂的严峻背景下,痛定思痛提出来的,那是关乎民族素质的一个浩大的全社会系统工程,决非“一阵风儿”,是必须永远抓下去的。就连最能制造时尚推销时尚的美国,不是都规定了21种高中生的必读书吗?(请注意:是“必读”,不是“推荐”)这些书大多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的经典,够古老的了吧?而且“规定书目几十年不变”,够“顽固”的了吧?还要“对学生举行相应的考试”,措施也够“严厉”的吧?反观我们对这么重大问题的认识和估计又是怎样的呢?直到现在,许多学校还对学生读名著不闻不问或纸上谈兵,当媒体提出质疑时,有的部门就立即声明那是“推荐书目”,不是“必读书目”。如果上下多方经过精心研究论证,推出一批少而精的中小学生必读书目,不轻易变动,有何不可又有何不好?我们都知道,美国中小学教材并不统一,可以自选;但“阅读书目”却不放手,给你列“必读”,此中原委,是否也可研究?

我深信,中小学生,在学好功课同时,从小就通过读名著养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一本本读,积以时日,以不变应万变,厚积薄发,不谈别的重大作用,往具体上说――还怕考场上写不出好文章来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