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报情”未了

2004-08-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6年前,一个冬天的晚饭后,我在我工作与生活的小镇上游走,不经意间踅进一个叫“乐园书店”的私人书屋,在书屋门口的摊位上生平第一次瞟见《中华读书报》的芳容。“中华读书报”,五个红色的从容不迫的毛笔字,显得格外夺目。她气质典雅,站在报刊丛中对着我微笑。当即向书店老板付了1元钱,买下一份回宿舍细细阅读

就这样,我与《中华读书报》结下了长达6年的缘。

现在正是《中华读书报》10岁生日,我夸赞《中华读书报》的第一个原因是她曾经赋予我学养和思想。“家园”版在我心目中是王牌版面,我一直垂青它、摩挲它。那里的散文随笔大多是国内的名家墨宝,多数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为旨意浑厚、文思周密、意味隽永、回味深长。作者群中既有像伍立杨、祝勇、余杰、谢泳等艺术的感觉还锥处囊中的新锐新秀,又有像来新夏、王泉根、何满子等那样的文笔老辣厚重、敢于挥舞明剑亮戟的文坛宿将。这是一份让我必须正襟危坐阅读的报纸,读时要心到手到,通过静静揣摩,多角审视,在含英咀华中徐缓内化,如甘醇润腑。

我恭维《中华读书报》的第二个理由是我借助于她积累了一批富有价值的写作资料。资料的类别有具体知识、思想观点和现实原始素材;具体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法制、文学、艺术及社会与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资料的层次既有经典文献与专家学术精品,也有内容通俗、适合自己口味的其他材料。搞一点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动笔前要“过五关斩六将”,比如文字关、技巧关、写作热情等,还有积累丰富的素材也是相当要紧的事。自1998年以来,我先后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发表了80多篇书话、书评类的文章,《中华读书报》给我提供的写作资料是功不可没的。

2000年初秋,我在某书店花了40元钱买了一套由王蒙点评的《红楼梦》。我一边读《红楼梦》,一边分心旁骛王蒙的评点。我感到我在阅读时蹦出的零星的思想火花与王蒙的评点存在罅隙、抵悟,同时又难以接受王蒙那种似乎鸟瞰苍穹的评点口吻。王蒙始终在一旁插诨打科,切割我的思路,使我无法卒读这套《红楼梦》。于是我“心有戚戚焉”,欣然命笔,写下一篇《一厢情愿的评点本》,投寄给《中华读书报》的“读者看法”版。时过半个月文章就一字不改地见了报,并很快寄来80元稿费 也算弥补了我盲目购书的损失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又断断续续地在“读者看法”版发表几篇文章。这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公正无私的编辑,不像有些报刊,对名家如供大菩萨似地顶礼拜膜,将名人的应付之作也视为珍品,对于未成名作者的作品,哪怕质量优良,也往往不屑一顾。这是我难以割舍《中华读书报》的第三条理由。

应该说,我与《中华读书报》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精彩的故事,但是我对她的情感却是持久的、低烈度的,就好比那些看起来波澜不惊,实质上像齿轮般印痕紧密的夫妻一样。只要我一直与文字为伍,那么我与《中华读书报》就“人报情”未了。

作者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