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远的小平

2004-08-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缘起

刘金田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放了5个书橱,书橱里满是书,案头上也堆满了书,就连地上散放的大大小小的几个纸箱子里面,也装满了文件和书,如果单以数量统计,书无疑是这间屋子里排名第一的物什。这些书的封面和书脊之上,多有“邓小平”三个字,你可以据

此揣测主人的身份,正确的答案是:刘金田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的研究员。

20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辰百年。这个日子对于刘金田及他的同事而言,更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选择在这个时候出版邓小平研究的一些成果,几乎就是他们所能做的最合适的纪念方式。

  联姻

事实上,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就已经把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邓小平画传”纳入了日程,一些前期资料搜集工作也已展开。

几乎与此同时,2002年的春天,成都三星堆。一个由积蓄在心头许久的愿望孕育的创意――出版一部最权威、最全面、最精美的邓小平传记,图文并茂,不能做到绝后,但一定是空前――鼓舞着在场的三个人: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何志勇、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安庆国。他们感到,出版这样一部画传,是小平家乡的出版人纪念小平的最好方式。

2003年5月,书稿经由中共四川省委送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查,邓小平研究组审查后发现书稿质量一般,不能符合《邓小平画传》这样一个优秀的选题的要求,遂于其后跟四川出版集团方面作了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共四川省委承担了编著的重担,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张问渔、蒋咏宁成为责任编辑,装帧总设计则由曾担任香港回归大型画册设计的权威装帧设计家宁成春担任,四川出版集团负责出版事务。

邓小平家乡的出版单位与从事邓小平研究的专门部门就这样完成联姻,这件事情本身在“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大背景之下显得格外突出。

撰稿

邓小平研究组为此确立了以刘金田为首包括徐永军、张爱茹、武市红在内的4人创作小组,专门负责《邓小平画传》文稿撰写与照片采集工作,四川方面的张问渔协同。

任务确定,接下来的工作就很具体了,既然是“画传”,则必要求图、文并茂。作为执行主编,刘金田从事邓小平理论研究10多年,接触到的有关邓的书籍品类庞杂数量众多,但是他感觉到,以往一直没有一部能够完整展现邓小平光辉一生的传记。他与自己的同事经过深入的探讨,决定在掌握大量的文字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在文稿处理方面,力图撰写一部能够完整展现邓小平同志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的传记。

创作小组很认真地对待这次创作,紧紧围绕“形象、生动地再现邓小平同志伟大光辉、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一主题,为全书勾勒出两条主线,即“生平线”与“思想线”,既有对邓小平生平的细致描述,又有对邓小平思想的提炼解读,即兼顾了书稿的思想性,同时又不失艺术性。

创作小组将全书规划分成上下册,上册以展示邓小平早期参加革命的军事生涯为主,下册以展现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齐心协力建设国家为主。在具体的章节设置上,撰稿小组共为全书设置了“在法兰西的艰苦生活”、“战斗在太行山上”、“千里跃进大别山”、“领导全面整顿”、“伟大的历史转折”、“主持起草历史决议”、“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两大问题”、“南方谈话”、“退休生活”等88个章节,全面展示了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学、党建等方面作出的伟大贡献,特别是着重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阐发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

选图

如果说文稿的撰写对于这些专门人员来说尚属驾轻就熟的话,那么书稿的另一个主干―――图片的采集,则让创作小组费尽周折耗费了巨大的精力。

《邓小平画传》一书用图共计1266张,而这1000余张图片,是从30000多张原始照片和百余份档案文献中,一张一张遴选出来的,如果再深究一下30000多图片每一张的采集过程,那工作量已经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了。

创作小组大量细致的照片资料采集工作,是从新华社照片档案馆、解放军画报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外交部档案馆开始的。在为期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小组成员一度每天都要带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开具的介绍信,到上述单位“报到”。在那里他们搜集到了邓小平同志早期军事活动、作为国家领导人主持日常工作以及外事活动的大量照片资料,并且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相关资料,对许多照片做了深入细致地考证,纠正了部分图片不准确的文字说明。比如小平同志有一张摄于1921年3月的照片,因为背面写有“圃青兄惠存”、“一九二五.五.二十三日里昂”的字样,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拍摄于1925年,刘金田在经考证确认后纠正了这一认识,并在书中专门做了说明。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创作小组在编撰的过程中,等于也为每一张入选的照片做了“小传”。

与此同时,自从被确定为画传的责任编辑,张问渔的日程表上,就没有了节假日,上班与下班不再有区别。北京、上海、武汉、江西……循着小平的足迹,张问渔开始了漫长的寻访,邓选、小平女儿毛毛的书,能找到的有关小平的书,他都拿来看,重温伟人的思想,丰富选题构思。照片的收集、选定是画传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选定照片,张问渔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一道,向新华社、解放军画报社等单位组稿,历尽千辛万苦。画传14页上那张上世纪初叶重庆朝天门码头的照片,是从重庆博物馆中一册《千年图集》中选到的。照片中的洗衣人、吊脚楼反映了小平同志当年赴法勤工俭学时出发地的真实场景。

此外创作小组还从邓的家属家中,补充了大量反映小平同志日常生活面貌的生活照片。小平同志的4个子女,每个人家中都珍藏有七八十个大相册,里边收藏有许许多多能够展现小平同志作为普通人充满温情一面的宝贵照片。当听说《邓小平画传》一书需要用到这些视角独特的照片时,他们都无私地贡献出来,供创作小组挑选使用,并积极配合讲解说明。其中有一些相当珍贵的图片,因此得以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比如现存于法国国家档案馆、编号为F712900的“1925年11月16日法国情报员对在巴黎举行的国民党群众大会的报告”影印文本,是邓小平早年在法国的进步活动,被法方情报人员监视所做的记录,小平的女儿邓榕专门去法国翻拍回来,后来又无私提供给了创作小组,现在我们普通读者,也能有缘得见了。

小平当年的警卫秘书张宝忠,今年也已是70岁的老人了。他从1979年开始,便随身携带照相机,跟随小平左右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创作小组历时3个月,从中挑选了大量反映小平外出视察工作的照片补充到书中,并把《警卫秘书眼中的邓小平》画册纳入出版计划。

邓小平办公室收藏的数千张照片,也是画传图片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小平同志在一些外事活动中,国外领导人转送给他的照片与卡片弥足珍贵。

创作小组还专门到一些地方实地拍摄了大量背景照片,比如小平同志在上海从事地下党工作以及文革期间下放江西时的场景等。甚至他早年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文献资料,创作小组也专门飞赴俄罗斯,从俄罗斯历史档案馆等处翻拍回来。

尽管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得到了诸多支持,但是图片资料采集工作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突出表现在一些特定时期历史资料照片严重稀缺。比如,邓小平早年赴法勤工俭学的资料照片非常匮乏,只有区区4张。而法国的留学生涯是邓小平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王若飞、郑超麟、汪泽楷、李慰农等一批先进青年,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耳濡目染地接受了革命思想,并由此从一个爱国青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如果这段历史因为图片稀少而在画传中无法得以还原,将是非常遗憾的事情。针对这一问题,创作小组采取了一些迂回措施,通过交代一些背景资料照片和重要文献,将时间拉回到当时的年代,比如他们费尽周折,找来了1920年9月四川赴法勤工俭学部分学生署名和印章的文件,文件最初获得时,只是一张印刷品,经过多次翻拍、转录,不再清晰。为了找到原始件,张问渔踏破铁鞋,最终在重庆巴县的档案馆找到了。随即,张问渔请了四川最优秀的摄影师,去现场拍下了画传中这张珍贵的照片。此外还有1920年9月11日出版的刊有邓希贤等赴法消息的《申报》、邓小平赴法乘坐的“盎特莱蓬”号邮船照片、邓希贤在夏莱特市政府外国人登记簿上的登记记录、邓希贤在哈金森橡胶厂的档案卡、邓小平在雷诺汽车厂的工卡等数十帧珍贵档案照片,有了这些背景照片的补充交代,发生在那个遥远年代的一幕幕历史事实得以再现。

美编

初稿及照片编撰整理的过程中,刘金田与他的同事并没有放松日常工作的进度,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另外一些“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任务也降临到他们头上。这个时候,《邓小平画传》另一位很重要的创作者―――四川出版集团指定的美编宁成春开始焦急起来,在他看来,计划定于2004年5月出版的《邓小平画传》,如果在2004年春节之前还没有完成粗排,那么最终的出版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宁成春现年62岁,1965年到农村读物出版社参加工作,文革时期该出版社被撤销以后转到人民出版社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后随三联书店拆分出来工作至退休。

自三联书店退休后宁成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名字就用自己居住的楼房的房间号:1802,但这决不表明他是个因陋就简的人,实际上,就本职工作而言,宁成春一直是一个严格到近乎苛刻的书籍装帧设计人员。而他那种严格到近乎苛刻的工作风格,事后证明对《邓小平画传》出版后能够成为一系列纪念出版物中重头作品作用重大。宁成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后来成为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的何志勇,双方的第一次合作既顺利又成功,何志勇因此对宁保有深刻良好的印象。而此次出版这部重头的《邓小平画传》,何志勇自然想到了宁成春。

宁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因为他的人生伴随着共和国一路走来,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文革和改革开放。就像他的同龄人一样,宁成春对邓小平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一点从他对邓的称谓上很容易看出,与刘金田职业性的“小平同志”的称呼不同,“小平”这种亲切的称呼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言谈中。在他的眼中,小平首先是最有亲和力的领导人,是“非常实际、贴近老百姓”的领袖,中国这些年来发展这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么大,几乎完全就是小平的功劳;此外小平又是一名“非常硬气”、“很有风采”的领导人,他能在当时那种局面之下顶住压力,果断地推行改革开放,“表现出了何等的魄力!”

宁成春表示“一定好好做”《邓小平画传》,除了感情动力以外,还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自己在人民出版社工作多年,基本的政治觉悟没有问题,而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图集》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图志》两部大型画册的成功设计经历,也使得自己对国史、党史有充分的认识;二是曾经偶然翻看过的三卷本的《毛泽东画传》,其编撰的业余和印制的低劣对自己的触动很大,“太不认真,太不负责”、“挺伤心的,觉得真给中国人丢脸。”

  排版

在自己的不断催促下,《邓小平画传》的初稿终于于2004年春节前一天递交到宁成春手中。这一稿没有经过出版社编辑的编校,宁成春拿到手的是80多个纸袋,里边分别有单章节的文字和图片。宁成春春节期间没有休息,一节一节设计编排,在2月底完成了第一稿粗排。他认真翻看文稿,感觉一方面文字“特别干”、“生硬”,不能展示小平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缺少图片说明,因此向刘金田建议需要润色不妨穿插故事补充图片说明,刘采纳并做了修改。

但是刘金田认为图片编排过于突出,破坏了文稿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希望压缩图片所占比重。宁成春表示,理解文字工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珍视情结,便在一稿基础之上做了调整,压缩图片比重,使大段文字出现的频率增加。而二稿送审时,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冷溶认为画传图文搭配要协调,因此三稿又基本恢复到一稿模样。至此,《邓小平画传》一书大致定型。

在此期间,四川出版集团方面派来两名责任编辑,常驻北京,负责书稿的编辑与协调工作。而自此时起,1802工作室成为《邓小平画传》主要编辑工作地,宁成春描述说,“四川出版集团的两个编辑天天来我这里上班,勘校、润色文字。老刘他们也经常往这里跑,来来往往好多次,很辛苦,有时候就直接坐在电脑前,自己动手调整。”“定型后又反复调整了有七八次,每次都要从新打样,重复劳动很多,他们有些不耐烦。我跟他们解释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尤其做画传,这是不可避免的。后来大家也都逐渐认识到确实是这样,工作就顺利多了。”争吵

在后来的编排过程中,有一点令宁成春大为不满――部分图片资料刘金田只提供了复印件甚至是复印件的复印件,而从他的角度出发,这样的东西是不可以拿来出版的。“我说这样做画传做不了,你必须给我提供原件。他们说没有原件,只有复印件,我说复印件不能做画传。”宁成春后来谈起此事,尽管语速缓慢但是语气非常强硬,“首先从印刷的角度讲,选用复印件出来的效果远不如使用原件。另外,我们做的是‘画传’,既然是‘传’,那就带有‘史’的意味,历史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只给一个复印件,怎么保证它是真实的?复印件要做一些修改那么容易,更何况有的还是复印件的复印件。”“这种态度太不认真了,这是他们认识上的问题。”“我要求他们必须提供原件,你编稿子用这些(复印件)没问题,但是你拿到我这里发稿,我需要制版,这样的东西不能制版!”

宁成春形容说刘金田当时很是“恼火”,“一方面是工作太忙了,找他们的人那么多,老刘当时嘴角都上火了;另一方面可能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他们一直高高在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以前也是这么做事,只给复印件也出书了,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不知道究竟要出什么效果,认识不到这之间的差别”,“另外再加上可能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不留任何情面地跟他们讲话,说了几次都不行,后来就在电话里吵起来了。”宁成春尽量回忆当时争吵的原话:“我说刘金田你再这样我就找地方告你去。国家专门成立你们这个部门,让你们来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么多资料你都说没有,这怎么可能!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变成书,你给我这个,说得过去吗!”“他非常犟,说‘就这样!没有!’啪就把电话挂了。”

刘金田后来笑着回忆起当时的情节,他解释说由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单位内部的规定,当时一些档案文献确实无法调出,这个“固执的老头”真是令人恼火。

后来通过四川出版集团方面从中调节,文献研究室作出让步,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被首次披露。

成书

不打不成交,经过这番激烈的争吵,大家反而调整好了心态,毕竟出发点都是一致的:用心做好《邓小平画传》。围绕这一目标,文献研究室、四川出版集团、宁成春和他的同事三方齐心协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编排工作。

“后来我们配合得非常好,我提要求他们完全理解,因为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宁成春回忆说,“都是非常好的人,老刘啊,其他人啊,后来还说有什么事情还要一起来合作。确确实实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刘金田事后也对宁成春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位老先生首先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可以说他是在完完全全理解了我们文稿的基础上再做装帧设计的,他花了很多功夫用于文字研究,应该说他把握住了文稿的精髓,我要求文图对应,宁老先生设计的图文结合比较好。另外他还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设计人员,他强调图片‘能给我到什么程度就给我到什么程度’,我们有我们的困难,为此我们还发生了一些争吵,但是后来我就深深地感觉到,就是要有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要有这种敬业的精神,才可以把《邓小平画传》做好。”

创作小组与四川方面的责任编辑对文稿进行了几度精加工,往书中穿插了56个故事,有花絮有揭密,既增强了文稿的可读性与活泼性,在编排上起到了调节节奏变化的作用,同时也作为对正传内容有益的补充,从更多的角度告诉人们一些背后的史实。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编著者也很下了一番功夫。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小平最著名的话语,作为全书主基调的定格,被放置在了最前端。目录页后“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我所做的事,无非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一段话,也被突出放大,在编著者看来,这是最能体现小平精神境界的语言。

全书88个章节的标题,既是该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重要活动与重要理论的客观描述,把它们连贯起来,自然也就串成了“邓小平同志伟大光辉、波澜壮阔的一生”,其明线是“生平线”,暗线则是“思想线”。而每一章开篇的一段话,都是直接或间接出自小平之口,同时又巧妙地概括了该章内容,串联起来则又形成了“邓小平自传”。这样的处理不可谓不独具匠心。

“他们很努力,我们也很努力”,在集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宁成春带领工作人员按照自己对“图文书”的认识和规划,严格、细致地配合出版者完成了《邓小平画传》的内文排版设计。而在书籍的外包装设计上,宁成春更是煞费苦心,力求体现小平跟群众的关系,塑封选用了一种新型环保透明PP材料,印有“小平您好”的背景图片,“这是最能体现小平跟群众的关系的图片了”。上下册封面封底,宁成春着意选取了“法国绒纸”,这种材质看上去色泽温润摸上去手感柔和亲切,“传达给人的信息不像其他纸感觉特别远”,在法国绒纸上面选配4个重要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的突出的个人照片,以符合传记的特色要求,在他的眼里,小平虽然个子不高,但是很有风采,这4幅照片就很能体现这位小个子伟人的光辉风采。而在包装时,宁成春要求把下册放置在上,因为下册封面选配的是那张著名的小平招手的照片,配合透明塑封上“小平您好”的底图,宁成春的设计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定稿送交到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手中,滕文生认认真真看了两周左右,并亲自动笔大段大段修改。修改完之后他拍板说,可以出版。

《邓小平画传》2004年7月出版,受到广泛赞誉。

与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小平子女亲友不同的是,宁成春是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参与到画传的创作之中的,他在编排过程中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除了多年养成的职业素养而外,更多的是出于对小平怀有深厚的感佩亲近之情。而实际上,就像“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所传达的,小平打动我们普通大众的正是他那深深的赤子之情。《邓小平画传》的出版过程,也正是我们对小平同志深切感怀的回馈过程,这里面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同志多年来执着敬业的工作热情,有小平子女亲友的亲情温情,有小平家乡父老的乡情,有老部下的挚情,有新华社、外交部等部门的友情协助等等。尽管《邓小平画传》的编辑出版只涉及了少部分人,但是在即将到来的“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中,每一名中国人都可以成为创作人员,就让我们再深情地呼唤一声:“小平,您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