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到2004年,本报与读者朋友们一起走过了10个年头,也见证并参与了读书界、出版界的春种秋收、风风雨雨。
这10年,人们的求知欲可能不如以前某个时代那么狂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处于正常的平缓状态。这是经历了绚烂之后的平淡。一切都在分化、重新组合,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个人或一个个小群体的个性
在这份特刊中,我们约请徐有渔、止庵、张颐武、徐鲁、梁小民、江晓原6位专家分别就思想、历史与传记、文学、童书、财经、科学文化6大类别的阅读进行回顾和评点。6篇特稿都写得很有个性,展现了作者个人独特的眼光。阅读固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它更是靠个人的实践来完成的。个人的品味、爱好、眼光都深刻地剪裁着我们的阅读行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阅读史”。遗憾的是,原计划中的艺术类图书阅读因没有找到合适的撰稿人而搁浅,而更多的图书门类则由于版面所限未能涉及。
编者不揣浅陋,查阅旧报、浏览网络,勉力编成一份10年阅读热点的回顾,附在后面(第8版)。我们注重某一类阅读现象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也热切地渴望捕捉到这10年阅读中能够恒久流传下去的图书。我们的理想永远是:体验当下,追求永恒。
书卷多情似故人。当读者看到本期的时候,或许会和我们一样泛起些许怀旧的情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