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化心理学:达尔文的新疆土

2004-08-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物种起源》,宣告了进化论学说的确立。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内核”,其基本思想是:能更好适应环境的有机体,倾向于比那些适应性较差的有机体更能成功地产生后代。换句话说,自然选择过程的作用像一张滤网一样,在物种的每一代,妨碍成功解决适应问题的那些变异被筛选掉,而对成功解

决适应问题有益的那些变异则会通过这张网。这样,经过很多代后,物种会朝着具有更好适应性的方向改变。

达尔文进化论获得广泛认可之后,人类生理属性是进化结果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一个进一步的问题是:人类自身的心理属性是否也可以由进化论加以解释呢?心理能力是否与身体能力一样,是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而达成的适应性?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一版中曾写道:“在遥远的将来,我看到了非常重要的研究的开阔领域。心理学将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这是每一种心理的动力和能力经过渐变之后必然获得的。人类的起源及其历史将会得到阐明。”

这颇有预见性的断言提出一个多世纪后,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尝试把心理学与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联系起来,由此诞生了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其观点是,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以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的。

进化心理学家首先把人类进化适应的环境背景确定为更新世时期(约从距今160万年到1万年以前)。在这一时期,人类祖先被认为是原始的狩猎―采集者,而且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非洲稀疏草原上。从这一进化背景出发,进化心理学家确定了早期人类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如躲避食肉动物和寄生虫、收集和交换食物、寻找并维持配偶、以及抚育健康的子女等等。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了关于现代人心理特征的一系列解释,例如:我们喜欢有树的风景,是因为,在非洲植被稀疏的草原上,树能提供树阴,并有助于逃脱危险的食肉动物;我们对花的喜欢源自于它们能够成为草原上可食用水果、坚果或根茎的标记等等。

进化心理学研究的一方沃土是关于性别差异的解释。心理学家巴斯和他的同事选择30个国家的征婚广告进行分析,发现在描述自己和想要找什么样的配偶方面男女有很大差别:女性喜欢把自己描述成相貌姣好的,希望寻找年龄比自己大并且能提供经济保证的男性。而男性比女性更喜欢说自己能提供经济保证,希望寻求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进化心理学家认为男女之间的这一差别可以容易地用进化论的观点来加以解释。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一个种族成员总是会选择能成功地繁衍后代并有效地抚育孩子的配偶。这就决定了:女性喜欢那些能够更好地供养自己和孩子的男性,男性则寻找能够为自己生养孩子的女性,而那些拥有明显第二性征――比如胸部发达、曲线优美――的女性被认为是生殖能力有保证的。

巴斯等进化心理学家还对男女不同的性策略做出解释。男女生物学方面的一个基本差别是:女性要承担着生育的任务,生出一个孩子至少要怀孕九个月。在此期间及孩子出生后,女性都要为孩子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与之相反,为了得到一个孩子,男人只需要通过性交付出很少的代价就可以了。于是,一方面女性一方在挑选配偶时会再三考察和选择,而男性一方要为获得配偶而进行更为努力的竞争。另一方面,为确保自己的基因永存下去,男女双方采用了不同的性策略。于男性而言,找到更多的配偶,尽可能地与更多女性交配可以使其生育的后代数量达到最大。而女性的问题不仅仅是配偶应该聪明、地位高,还要忠实、有责任心来帮助她抚养孩子。于是,基本的生物学差异导致了在性策略上男性使用勾引然后遗弃的短期策略。而女性则更多地使用一种长期策略:吸引一个帮助她抚养孩子的忠诚男人。

进化心理学的触角伸展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机制。进化心理学家们相信特定的情感如嫉妒、恐惧、愤怒、悲伤、移情等是普遍的,它们在种系发生史上是适应的,可以用来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平克1997年出版的通俗著作《心理是怎样运作的》得到广泛传播。但这一理论既赢得叫好声,也受到各方的批评。进化心理学家在推断时一般强调人类在更新世的进化而相信文化的差别发生得过晚,对我们没有重要的影响。批评者认为,强调人类生活被我们的进化历史所支配的观点,可能大大低估了文化的作用。此外,批评者对进化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也提出置疑。进化心理学家基本上运用“倒转运作”的方法――对现在人类的心理偏好或特点做出观察,然后与更新世的进化背景联系起来,分析这些心理特征在当时可能具有的适应性优势,最终用自然选择进化论的观点构筑起对人类心理的解释。批评者指出,由此得到的结论很可能会落入推测的陷阱中。另有批评者认为进化心理学的观念只是一些老生常谈,只是以“科学”的名义强化了我们自己受社会文化反复灌输而养成的偏见而已。

虽然有如此多的批评意见,但进化心理学的新颖观点确实为了解人类本性提供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可以说,进化心理学开辟了一条研究人类心理的新路线,一种理解人性的新途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