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代表大会学术水平的76个大会报告中,中国心理学家占了7个。大会前夕,记者联系到其中几位,请他们介绍了报告的内容。也许,从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略窥当代中国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状况。
林文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
理过程如何调节免疫功能
焦虑和恐惧的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吗?乐观、积极的心态是否有助于病人的康复?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亲人的鼓励可以让癌症患者和植物人的治疗事半功倍,愉快的心情可以减少少女脸上的青春痘。但是,如果没有科学家试验结果的证明,一切都只是在我们的推理和思辨之中,一切都只是想当然。最近几十年,科学家用免疫学和神经学的技术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情绪和疾病之间、精神和躯体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研究表明:免疫系统是精神与健康之间的桥梁,是保卫人体健康的“国防部”。近年来,免疫学发展很快,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发现了心理活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个新的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由此诞生。情绪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来实现的。
那么,心理行为究竟是如何调节免疫功能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林文娟教授在本次大会上的主题报告――《心理过程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用实验数据对此做出了说明。
林文娟教授的发言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条件性刺激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以及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的科学家们主要是利用电击等生理刺激进行试验,而林教授则用情绪刺激进行观测。比如,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每天定时地给它们一些水喝,在试验期间却只是给出空瓶、不给水,这就会造成大鼠的心理焦虑,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攻击和撕咬空瓶、围着空瓶前后察看等,心理学家可以借此对大鼠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
另外,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简单来说,非特异性免疫就是人先天具有的免疫机能;特异性免疫就是靠后天的疫苗注射引起的、针对某一特定病原的免疫机能,比如乙肝疫苗、SARS病毒疫苗。林文娟教授的研究成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在情绪应激中,交感神经系统(SNS)是如何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
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系):中国人人格的结构和测量
西方众多的人格理论和测量工具一直是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参照和依据。然而,西方的理论和测量工具却未必适应中国的情况。北京大学心理系的王登峰教授及其同事通过20年的探索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基本由七个维度构成,即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这一结构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的特点,与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格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他们编制了人格问卷和形容词评定量表,用以测量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该研究采用的是词汇学途径,即系统收集中文(包括字典、小说、语文课本、以及人们的日常用语等)里用于描写人格的形容词,并对它们对进行分类、化简和评定,以确保研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人格量表的编制采用的是内容效度和实证标准相结合的途径,以确保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可以在心理学领域内广泛应用,并已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颜色对中国人情感的影响
作为一种刺激物,颜色能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体验。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一些被颜色激起的共同情感。董奇教授对140名成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探测他们分别对于九种颜色的感觉和联想。调查发现:和20年前收集的数据资料相比,分别由绿色、蓝色、紫色和黑色引起的感觉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别由黄色、橙色、绿色和黑色引起的联想也和先前的调查研究有一定差异;然而,其它颜色引起的感觉和联想却没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