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位从日本回来的女士在成都锦江宾馆开画展,我接到一个邀请,去了,见到了不多的画,见到了一些用日本料理为材料,在国内可能称之为“装置”的作品。自然也见到了这些画的作者,过去在成都叫陈琼,嫁到日本后从了夫姓,还在展览上带着一双儿女的后藤琼女士。那些装置的意义我不甚了了,倒是不多的几幅抽象画
今年回来,她又带来了一本新书,说实话,这书名我不是太喜欢,书的策划者也是相熟的朋友,想必他更知道今天国人面对一本书,会在哪一点上兴奋起来,所以才如此的吧。
因为我担心,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可能因此就被遮蔽了。
当今的媒体,不管是网络的还是传统的纸质媒体,报道的问题,有很多常常是出于意表的。纸质媒体报道一下也就罢了,放在网上,还会有很多的讨论,这些讨论常常更出人意表。前些时候,就有正受着大学教育的女性们出来讨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社会某些奇怪的兴奋点。
所以,我有些担心,对后藤琼这本书的兴趣也会被导入到这样一个窠臼之中去。中外交往,往往只是在官方的,政治的,经济的这样宏大的层面上得到书写。其实,还有大量的交往,是在民间,在个体之间悄然发生的。而在我们的国家,发生在个体与民间的中外交往,往往能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映照出国家政策与国民心态由封闭到开放的艰难的过程。官方交往的“现场”往往得到很好的记录,即便在当时的宣传中可能有失真,但现场记录会留下来,后来的有识者会援以为用,恢复当时的“现场”。而民间的“现场”,往往连记录也没有可能。因为这个交往发生的“现场”,往往只有亲历者在场。除非亲历者自身出于个人的某些兴趣,有某种特别的自觉,才会留下亲历者本人的记录。
后藤琼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种“现场”追忆。其实,就这个故事本身来说,这只是一个激扬不羁的青春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故事。只是在中国一步步走向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上,加上一些属于作者个人命运中的偶然机遇,演出了一出身体与心灵都参与的戏剧。稍有不同的是,大多数中国青年所经历的,都是在本国人群中激荡的情感与观念的戏剧。而那个曾经叫陈琼的女青年,从故事一开始,就把这个心灵与身体都参演,都加倍体验到欢欣与痛苦的戏剧,放在了一群异国的年轻人中间。正因为如此,她的奔向日本,也不是今天大多数走向异国的年轻人,是出于一种刻意的设计,她只不过听从了人的命运中爱情这个最为神秘的符咒的驱使罢了。
而进入“豪门”之后,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产生出来,那就是人的尊严与精神的自由,以及对异国文化的艰难融入,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还有一个因缘也值得一说,去年就在看了后藤琼画展的同一天,晚上和一些朋友在一起吃饭,席上有一位崔小姐,是本省川剧界的名角,她带来了一个谦逊低调的小伙子,介绍之后,才知道他在好莱坞靠一身中国功夫吃饭,已经参与《黑客帝国》等大片的动作设计与指导。再谈,居然是后藤琼的亲弟弟。
这次,陈虎也与姐姐同期回到成都,一并推出自己的新书。我在此谨祝他们一切永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