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9•11事件与蝴蝶效应

2004-09-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7月22日,美国“9・11”独立调查委员会最终调查报告出炉。历经20个月的等待,人们原本期待这份报告正面回应一系列针对布什及其政府的严厉指控,例如,布什政府是否事先掌握了有关袭击的情报?在9・11当天,原本可以在许多环节上阻止袭击,但是这一系列环节统统失效,这是巧合还是政府高层的精心设计?布什家族、本

・拉登家族和沙特王室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拉登、塔利班、巴基斯坦和美国之间有何深层关联?等等。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都是重磅炸弹,然而,最终调查报告轻描淡写地规避了所有这些尖锐问题。难怪在这份不痛不痒的报告发表当天,布什在会见“9・11”独立调查委员会主席基恩时,满面笑容地对他说:“你干得很棒!”

“9・11”独立调查委员会虽然号称“独立”,实则在政府控制之下,因为委员会的主席由布什任命,调查范围和调查目标由政府指定,多数委员与政府过从甚密。如果这样一个委员会最终交出一份爆炸性的报告,那才是让人吃惊的事。所幸,一份非官方的报告提供了与官方报告不同的视角,这就是大卫・雷・格里芬教授的《9・11新珍珠港:迷雾重重的9・11事件与布什政府》(中译本由东方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

在格里芬教授的著作问世以前,指责布什政府在9・11事件中撒谎的声音日渐强烈。虽然美国主流媒体一反其引以为豪的自由传统,对这些怀疑和指控保持麻木不仁的态度,但是怀疑者的种种理论并未自生自灭。相反,他们的理论在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地受到广泛关注,在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布什政府对9・11事件的解释破绽百出。这些指责相当严厉,有人称布什政府的说法为“弥天大谎”,批评布什政府的网站以“皇帝的新装”命名。为了驳倒官方解释,就需要建构自己的解释,于是这些理论家建立了一系列大胆猜想,其中一些猜想令人毛骨悚然。当然,这些猜想未经完全证实,而且确实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它们确实有可能是正确的――想到这点就让人恐惧。

格里芬的著作与这些指控完全不同。格里芬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学者,而非想像力丰富的侦探。他的目标不是为布什政府定罪,而是全面梳理尽可能广泛的证据和线索,以逼近事件的真相和核心。在他的著作中,他不急于得出任何结论,而是全面考察对正反双方有利和不利的证据:在阐明官方解释的困难的同时,并不掩饰质疑者的理论的尴尬。如果把整个讨论背景比作一个法庭,那么质疑者和布什政府分别居于控方和辩方的位置,而格里芬则是一位谨慎而中立的专家证人。挑战布什政府的质疑者急于揭露政府在9・11事件中的阴谋,而格里芬着重于证据鉴别和分析的工作,至于布什政府在事件中的真实角色是什么,格里芬把最终的判断权留给了陪审团――也就是这本书的读者。

涉及9・11事件的证据和线索浩如烟海。意图揭露官方阴谋的理论家通常钟爱“猛料”而不在意证据是否确凿,但格里芬不同。格里芬对待证据是苛刻的,他当然借鉴了各种理论所采信的证据,但他的论证以尽可能严谨的证据为基础。他的原始材料包括官方发言人的公开言论,已公布的历史档案,最负盛名的主流媒体的正式报道,政府和军方通过正式途径公布的信息,等等。通过对以上材料的精致分析,这些杂乱无章的线索编织成一个秩序井然的推理网络,在你读这部著作时,你会觉得这是一部阿加莎风格的推理小说,只不过其中没有虚构。

认清9・11事件的全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9・11造就了一系列不可逆的历史变革,影响范围决非至中亚、中东而止。在这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中,9・11事件当然不是第一枚骨牌。只有把这枚骨牌放到历史背景下,把它视为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结果和另外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诱因,这个事件才可以理解。这需要一个远距离的观察点,而格里芬的著作正是希望构建一个这样的观察点。有多少事件可以作为9・11的背景呢?美苏军事对抗结束以后美国国防的战略设计,中东和中亚的地缘政治,以石油为中心的诡秘的金钱游戏,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游戏中的兴起,许多诸如此类的因素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广袤的舞台,在航班上挥刀的劫机犯不过是跑龙套的角色。格里芬在此处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历史感使得整个背景清晰起来。

在9・11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布什政府正处于危机之中。许多美国人认为布什靠欺诈上台,布什很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在抗议群众的臭鸡蛋的“欢迎”下入主白宫的总统;国内和全球的经济危机在加剧;布什及其政党的支持率直线下降;美国政府在国际社会趋于孤立;海外利益频繁受到威胁;军事方面的战略规划受到民意和资金两方面的阻碍……然而,世贸中心的滚滚浓烟使得这一切令布什头痛的难题烟消云散,一切反对的呼声戛然而止,国际社会和美国民众一同陷入深切的悲痛、震撼和同情之中,展现在布什面前的是施展其抱负的康庄大道。入侵阿富汗,出兵伊拉克,膨胀军事开支,加速建设太空武装,当这一系列决策达成时,美国民众表现出二战以来所未有的热情,而国际社会也表示支持或默许。在《爱国法案》通过的同时,在主流媒体的配合之下,一种后9・11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迅速膨胀,温暖地环绕在布什周围。在9・11以前,布什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总统”,但是“反恐战争”打响之后,布什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难怪有人说,9・11事件是本・拉登送给布什的最好的礼物。

当然,成功的代价是巨大的。9・11事件本身造成19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但是仅在伊拉克战场美国军费已超过1364亿美元。9・11事件杀死3000人,但是仅在伊拉克战场阵亡的美军士兵已超过1000人,在所谓的“反恐战争”中丧生的平民不计其数。最近备受瞩目的记录片《华氏9・11》提出极其犀利的指控:这场战争是正义和必须的吗?伊拉克前线的士兵在为谁而战?为谁而死?是谁帮助布什夺取(甚至窃取)了总统宝座?布什政府在代表谁的利益?《华氏9・11》在美国乃至全球引起巨大的轰动和争议,倒不是因为她爆出了鲜为人知的猛料或提供了独特而深邃的调研和分析,而是因为她呼应了三年来重压在每个人(尤其是美国人)心头的一个深深的疑窦:9・11事件使美国人民深受其害,但为什么美国政府却在其中获得了巨大的、战略性的利益?

这个世界不是一副精确的多米诺骨牌。布什这个档次的大玩家总是希望把世界纳入其战略规划,而命运对这些大玩家的惩罚就是,他们永远无法看清自己的决策的后果。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蝴蝶效应是对决策者的诅咒。在美航11次航班撞击纽约世贸中心那一刻,有谁能预见这些后果?如果把11次航班视为一只巨大的蝴蝶翅膀,那么她引发的风暴已覆盖全球。现在看来,阿富汗和伊拉克已证明布什政府的胜利,一个新帝国的兴起已不可阻挡;但是从长远看,未必如此――今日的胜利也许正是衰落的开始。谁知道9・11引发的风暴将把美国吹向何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