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原创童书真的就没有一点独创性?

2004-09-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阿甲先生是我敬慕已久的业内知名人士,因为他开办的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已是声名远播。近日读《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25日登载的《2004畅销童书过眼风云录》一文,对阿甲先生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我却不敢苟同。阿甲先生是“卖书人”、“爱书的读书人”、“阅读推广人”,也许是平时事务太多,加之童书又是“相当初级的”

,阿甲先生没有时间细读,或者是不屑于细读,他对原创童书所作的评判在我看来显得轻率和不负责任,试与阿甲先生商榷如下。

阿甲先生这样评价目前的畅销童书“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虽然研究者或儿童文学爱好者可以从一些故事中轻易发现直接借鉴于其他经典儿童故事的段子,但毕竟绝大多数小读者是很初级的阅读者,以前没有读过林格伦、王格伦什么的,所以也不会在意这类‘汉化’。”阿甲先生觉得“马小跳”中有许多从国外经典儿童文学名著中借鉴来的段子,是不是可以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不然,读过“马小跳”的读者会觉得阿甲先生有信口开河之嫌,而没读过“马小跳”的读者又可能被阿甲先生这样的业内知名人士所误导,以为“马小跳”是目前所流行的某类跟风之作,是把洋人的东西稍加改造“汉化”过来的玩意儿。

对国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我们确实要“拿来”、要学习、要借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无端地妄自菲薄,一提童书就言必称国外经典,有了好的原创童书也不自信、不珍惜、不研究。“马小跳”之所以深受小读者甚至成人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写的是中国儿童当下的鲜活的现实生活,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儿童文学,许多孩子从“马小跳”故事的人物群中能够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同学、老师、家长的影子,从而引起共鸣和思考。这里何曾有国外经典的影子或者段子?不知阿甲先生的所谓“汉化”一说是如何得来的。

阿甲先生以为,“像‘马小跳’这样的读物”,其“畅销正在于满足了这样的一种需求”,即“中国的孩子”“在阅读能力和阅读面上是相当初级的”。阿甲先生的意思,一是中国的孩子在阅读能力与阅读面上是相当初级的,是不及国外的孩子的;二是初级的读者(中国孩子)需要(初级的)“马小跳”。中国的孩子在阅读方面是不是真的就不及国外的孩子,这一点姑且不去讨论它,只是“初级的”的读者才需要和喜欢“马小跳”或者“初级的”读物才为“初级的”孩子们所需要和喜欢,这是多么荒谬的观点。按阿甲先生的逻辑,“马小跳”因为是“初级”读物,满足了孩子们“初级”的阅读需求,所以畅销。那么,比“马小跳”更“初级”的读物或者和“马小跳”一样“初级”的读物何其之多,为什么它们就没有为孩子们所喜爱?没有畅销?依阿甲先生看,什么样的读物才是高级的儿童读物呢?(国外的儿童文学经典?)中国儿童除了需要初级的儿童读物以外还需要哪些高级的儿童读物呢?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儿童才算具有了高级的阅读能力与阅读面呢?―――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若干年以前的某些社会偏见:大学老师是有学问的,中学老师次之,小学老师没有学问,幼儿园老师最没有学问。现在还有人这样荒谬地去看问题吗?写成人文学的作家是有水平的,写儿童文学的作家是没有水平或者水平不高的,如果到了21世纪,还有人把儿童文学当“小儿科”来看,还有儿童文学作家因为怕被人瞧不起,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不够而一味装深沉、装有内涵,这是不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一种悲哀?!再说,所谓的“高深”的儿童文学孩子们读得了吗?!

通读阿甲先生《2004畅销童书过眼风云录》全文,我感觉阿甲先生在骨子里或者说在潜意识里总渗透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东西,那就是国外的童书都比中国本土的强。在阿甲先生看来,原创童书能畅销无非是在内容上或者形式上克隆了人家国外的优秀童书,《哪吒传奇》“是迪斯尼‘大片策略’在中国的翻版”,“马小跳”是“经典儿童故事”的“汉化”。难道我们的原创童书就真的没有一点自己的独创性?妄自菲薄可以休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