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岚清谈音乐(组图)

2004-10-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李岚清音乐笔谈》是一本音乐普及读物,也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般的著作,图文并茂。全书通

过陈述50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300余年的历史。李岚清同志从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将自己几十年来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给人生的感悟都凝练于文字中,为读者打开崭新的视野。

本版内容摘自该书。

命运为什么总是与大音乐家们过不去

从本书介绍的大音乐家中可以看出,除了少数几位“老寿星”如西贝柳斯(91岁)、斯特拉文斯基(88岁)、威尔第(87岁)、圣 桑斯(86岁)这些离我们的时代比较近的音乐家外,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不幸的。你需要有个安静的创作环境,偏偏让你贫困潦倒,甚至衣食难全;你最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转化为音乐,偏偏让你的眼睛失明;你最需要能思考的头脑,偏偏让你痴呆、疯癫;你最需要敏锐的听觉,偏偏让你耳聋;你最需要有时间来充分展示你的音乐才华,留给后人更多的宝贵文化遗产,偏偏让你早逝,等等。这种不幸是宿命的、必然的吗?不是,而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他们的不公和摧残!乐圣贝多芬在逐步失聪的苦苦挣扎中,竟坚持作曲近30年。1824年,他54岁创作完成最后一部交响乐作品《第九交响曲》(《合唱》)时已经完全失聪。这种把音乐当代自身使命而显示出的惊人毅力,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斯美塔那精神失常前的留影

贝多芬去世前3年,在捷克又诞生了一位大音乐家斯美塔那。他40岁以后就开始失聪。但他和贝多芬一样,耳聋以后并没有灰心,仍坚持作曲,而且创作出他最著名的一部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的套曲《我的祖国》。这是一部美妙动人的富有诗情画意的传世佳作。我去过布拉格,那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那里有源远流长的沃尔塔瓦河,有维谢格拉德城堡,有勃朗尼克山,有金色屋顶的宫殿等等,所以常被称为“金色的布拉格”。听着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仿佛布拉格和捷克其他地方的迷人风光又再现眼前。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和为争取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斗士,竟蒙受失聪和精神病的双重折磨而离开人世,实在是一件极大的憾事。捷克人民为他们值得骄傲的儿子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博物馆,使金色的布拉格更添光彩。而且对斯美塔那来说,这也是当之无愧的。

谁是第一个获帕格尼尼金奖的小提琴家,谁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作者

帕格尼尼是本书提到的惟一一位小提琴大师,有人称之为“小提琴的至圣”、“小提琴的怪杰”、“小提琴的魔鬼”,长期以来尚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就连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上,一等奖也曾是长期空缺。1958年10月在他的故乡热那亚举办的第五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17岁的意大利小提琴家萨尔瓦多・阿卡尔多以其无可争议的演技获得第一名(1987年年仅16岁的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吕思清在第34届、1994年黄滨在第41届、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黄蒙拉在第49届比赛中也曾获此殊荣),轰动了音乐界。但是,当人们称誉他为帕格尼尼专家时,他却拒绝了这项桂冠。他认为帕格尼尼那些炫耀技巧的作品并不是高不可攀,而真正难以演奏的却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因为演奏这些作品需要有博学而深邃的才智和心灵,以及极端敏锐的音乐感受力,而不仅仅是手指和运弓技巧。可见,对音乐的看法有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虽然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我认为这位后起之秀的见解是有道理的。

地质学家李四光

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是谁创作的?在我多年前提出这一问题时,许多人都从音乐家那里去寻找答案,所以都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谁能想到它竟出自一位科学家之手呢!这位科学家就是推翻外国学术权威所谓“中国无油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不但对发现我国的石油宝藏和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那是在1910-1911年回国前夕,李四光在巴黎创作的,标题是《行路难》。我还请中央歌剧院的作曲家将其配器为乐队伴奏的小提琴曲,并于1998年在他们为清华大学举办的艺术歌曲演唱会上演奏,使师生们格外地欣喜。

其实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懂音乐甚至会演奏的大有人在。“相对论”的提出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但懂音乐,也是小提琴演奏家。在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科学家中,懂音乐、能演奏的人也为数不少。因为当时的人们有这样一种观念,即有专业知识,但没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还不能算一个大知识分子。

帕格尼尼雕像 李四光所作《行路难》乐谱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柴科夫斯基珍藏的指挥棒究竟是属于谁的

参观柴科夫斯基博物馆时,我在橱窗的陈列中,发现一枝珍藏在精致盒子里的指挥棒。我原以为是柴科夫斯基自己用过的指挥棒,而博物馆的讲解员却告诉我:柴科夫斯基珍藏着一支指挥棒,尽管从未用它指挥过,但对柴科夫斯基却非常珍贵。指挥棒上写着一句话:“亨泽尔特赠送给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还将它送到珠宝工匠那里镶了银饰。据说这个指挥棒是勃拉姆斯用过的。听了介绍以后,我感到很有意思。柴科夫斯基并不欣赏勃拉姆斯的音乐,为什么他会如此珍视这件东西?我想这里面一定还有故事。当我写这本书时,就请在莫斯科驻俄使馆工作的同志帮助进一步去了解一下。不巧博物馆当时正在关闭维修,可他们还是设法找到了该馆的一位研究人员,才把情况搞清楚,原来是讲解员讲错了。

柴科夫斯基珍藏的指挥棒

据这位研究人员介绍,亨泽尔特赠送这一礼物的初衷和柴科夫斯基对它虔敬态度的确切原因尚难判定。人们推测,它肯定曾属于某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舒曼或门德尔松,但更为可信的是,它曾属于舒曼。

阿道夫・亨泽尔特(1814-1889),是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年轻时与舒曼非常要好。舒曼预言了亨泽尔特的辉煌未来,并将自己的一组著名的钢琴曲送给了他。1838年起,亨泽尔特一直住在俄罗斯,在最优秀的学府任教,为贵族授课,与莫斯科最著名画廊的创办人――特列齐亚科夫斯基一家交好。柴科夫斯基在法律学校学习时(1850-1859)就认识了在那里任教的亨泽尔特。

舒曼曾偕夫人克拉拉造访俄罗斯,亨泽尔特一直陪同他们,参加他们举行的音乐会,并与舒曼的妻子一起演奏钢琴四手联弹。巡回演出期间,俄罗斯贵族们还举行了舒曼作品交响音乐会,舒曼亲自指挥演出了自己的《春天交响曲》。由于心理压力的问题,舒曼很少指挥,但这一次他拿起了指挥棒。据推测,舒曼正是将这支指挥棒留给了亨泽尔特,亨泽尔特随后又将它转送给了柴科夫斯基,因此他知道,柴科夫斯基非常崇拜这位伟大的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

柴科夫斯基一生崇拜舒曼。他曾说过:“本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将创造一个艺术的历史时代,后代将把其称为舒曼时代……舒曼的音乐与贝多芬的创作有机联系,同时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为我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拨动了伟大的前辈们未曾触及的琴弦。在他的音乐中我们能寻找到心灵深处隐秘历程的余音,那些充满现代人心灵的对理想的怀疑、绝望和放弃。”

关于指挥棒曾属于门德尔松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柴科夫斯基对舒曼虔诚的爱戴,可能才是亨泽尔特将指挥棒送给他的原因。

  莫扎特去世后被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其墓碑于1891年从圣马克斯墓地移到中央陵园,使他得以在此与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约翰・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神聚。

只认识“莫扎特”牌钢琴而不知莫扎特何许人也

我舅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抗战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小提琴拉得好,钢琴也弹得不错。他的钢琴是在旧货店买的,破旧得以至于有的琴键弹下去都起不来了,钢琴的牌子是“Mozart”。“Mozart”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并不知道。有了这么一架琴,我也有了学习弹奏的愿望。但是舅父向我提出条件,如果我真想学的话,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能练指法,不能弹乐曲。开始我答应了,但弹来弹去,实在枯燥无味,后来越弹越厌烦了,而且家里的其他人也不欢迎。而舅父的小提琴奏出的曲子又是那样动人,因为常听,有些曲子的旋律我几乎都能背下来。我曾好奇地问他,这首是什么曲子?那首是什么曲子?他耐心地向我讲解,这首是德尔德拉的《纪念曲》,这首是舒曼的《梦幻曲》,这首是舒伯特的《小夜曲》,这首是托塞里的《小夜曲》,这首是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等等。

舅父当时说的那些曲名我都记住了,但作曲家的名字听过也就忘了,对他们是以后才逐步了解的。惟独当他一提到“莫扎特”的名字时,我突然一惊,问道:是不是钢琴上的那几个字?他说,是呀,就是他。我又问:人的名字怎么变成钢琴的品牌了呢?他告诉我,当时中国还没有制造钢琴的技术和能力,这架钢琴是从德国进口的零件,在上海组装的,因为组装钢琴的质量较差,所以德国的厂家不允许使用他们的品牌,就用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名字另起个牌子。经他这样一解释,我才明白原来“Mozart”是个音乐家,听过舅父演奏他的曲子,的确很好听。所以,我知道莫扎特的大名就是从这架钢琴的品牌开始的。

自从“莫扎特”这个名字进入脑海,各种有关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信息,就越积越多,渐渐地形成了对他的一个初步了解:莫扎特是一位音乐天才,最大的音乐天才。他的成功是特殊天赋、无与伦比的勤奋,加上苦难生活磨练的结晶。他的音乐既深邃又明快,总是给人一种能净化灵魂的愉悦享受。这是他用自己的人生悲剧给人类留下的不朽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去奥地利谈判技术引进项目时,就特地到莫扎特纪念碑前留影纪念。以后我出访奥地利,在国务活动之余,终于实现了访问莫扎特出生地萨尔茨堡和他在维也纳去世时的故居的愿望。在试图对莫扎特的一生再充实一些感性认识的同时,还欣赏过奥地利总理为我们在金色大厅举行的莫扎特专场音乐会,聆听奥地利音乐家在莫扎特用过的钢琴上诠释再现的他那美妙难忘的旋律。

《天鹅湖》演出场景

“罗西尼风味的里脊牛肉”

在一次访法期间,法国朋友在宴请我们时,菜单上有一道菜叫“罗西尼风味的里脊牛肉”,菜的味道很是鲜美,牛肉上面还有两片小的鹅肝。席间,我问起这道菜为什么叫“罗西尼风味的里脊牛肉”,回答只是说,这是一道已风行了100多年的法国名菜。我感到很奇怪,这里的“罗西尼”是不是音乐家“罗西尼”?“罗西尼”一般是意大利人名,怎么却成了法国佳肴?如果真是意大利音乐家,又怎么会与法国菜名扯上关系?带着一系列的好奇,我带走了这张菜单,以备研究考证。

后来果然查出了一段故事:这道菜中的“罗西尼”,的确就是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原来罗西尼不但善于作曲,而且善于并乐于烹饪,经常亲自下厨烹制美味佳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后来,我还查到许多有关罗西尼与美食的故事。据说,“罗西尼风味的里脊牛肉”是这样产生的:有一天,在巴黎的盎格鲁咖啡馆,罗西尼要求厨师在他的餐桌旁烹调他点的里脊牛肉。在烹调过程中,罗西尼对烹调的方法不断加以干预。当厨师拒绝时,罗西尼便说:那么您别管了,这道菜加上我的名字,好坏与您无关。就这样,一道名菜产生了。

内有“罗西尼风味的里脊牛肉”的菜单

罗西尼喜爱美食并非偶然。据他的传记作者说,在他的名剧《塞维利亚理发师》首演之夜,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对一种新的沙拉烹调方法就做过详细的描述,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罗西尼沙拉”。由于他的名望,不仅他自己创制过若干菜谱,一些烹调大师们也把自己创制的新菜献给他,并冠以他的名字,如“罗西尼鸡肉”、“罗西尼鱼片”、“罗西尼汤”等等。这些美味佳肴,至今在世界各地的不少餐馆中都可以看到。

罗西尼在37岁时突然停止作曲,竟然对美味佳肴的制作大感兴趣,而且将自己创制的佳肴,如“罗西尼风味的里脊牛肉”等,列入餐馆的菜谱。这些菜肴由于味道鲜美可口,久而久之就成了法国名菜。从此,人们不仅可以从观赏和聆听罗西尼歌剧中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在吃掉和品尝“罗西尼”时得到享受。以停止作曲为代价换来一些名菜是否值得,恐怕难有一致的回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