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什么是霍灵赫斯特

2004-10-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布克奖为自己找到了卖点,不仅更容易让媒体和大众兴奋,使自己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亦成为文学奖既叫好又叫座的一个典型范例

本报记者康慨

综合报道 赢得布克奖的第二天清早,一夜未睡,精疲力尽,几近崩溃的阿兰・霍灵赫斯特(AlanHollinghurst)如约来到了伦敦Soho区的一家俱乐部,与《卫报》记者会面。后者于心不忍,一定要他吃些东西再开始采访。于是,霍灵赫斯特点了一道4英镑的蔬菜春卷,这是菜单上最便宜的菜。记者想,他大概还没意识到自己前一天晚上刚刚到手了5万英镑奖金吧。

10月19日晚,50岁的霍灵赫斯特以其关于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讽喻小说《美丽线条》(TheLineofBeauty),夺得了英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布克奖。

霍灵赫斯特在得奖之后对路透社说,他简直“乐得找不着北了”。但另一个找不着北的,是六人决选者之一的大卫・米切尔(DavidMitchell),无论出版界、书评家,还是赌博公司,直到颁奖之前,均对米切尔一致看好,但他到头来还是一枕黄粱。

《美丽线条》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人公尼克・盖斯特(NickGuest)自牛津大学毕业后,寄居于伦敦一大户人家,房东是一位保守党议员,乃彼时当政的撒切尔夫人权力集团内的重臣。书中有一处情节,写到尼克在某次晚会上吸毒后,飘飘然与撒切尔夫人共舞一曲。这一章亦是全书的华彩段落,颇为引人注目。

霍灵赫斯特笔下的尼克是个同性恋者,他先与议会内的黑人工友结下龙阳之好,又和一位嗜毒成瘾的黎巴嫩百万富翁发生断袖之情。《美丽线条》也是布克奖36年的历史上,首次有同性恋主题的小说问鼎。

本届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前文化大臣克里斯・史密斯(ChrisSmith)曾以英国有史以来首位公开自认同性恋的内阁成员而闻名。这难免使人产生某种联想,但是,史密斯断然否认《美丽线条》的获奖与自己的性取向有关。他甚至不承认霍灵赫斯特是个“同性恋作家”。

霍灵赫斯特本人则在获奖后对BBC表示,他不想被人看作只写“同性恋小说”的“同性恋作家”。然而,这一点却由不得他。《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和路透社的通稿标题,均如出一辙地写作“同性恋小说赢得布克奖”。事实上,霍氏迄今为止出版的四部小说,均是从同性恋视角描写同性恋的作品。他初入文坛,亦是受了现代英国最有名的同性恋大作家EM・福斯特的启发。

进入21世纪的这几届布克奖得奖作品,我都曾写过报道和介绍文章,其渐进革新之处显而易见。总的来说,便是评选标准日益贴近大众读者的口味,文学水平不再是唯一的准绳。过去的那些获奖者,如萨尔曼・拉什迪和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放在今天,也许未必能登上领奖台。

还应该看到,从这些革新中获益的不独有作家和出版商,布克奖本身也是一大赢家。20世纪90年代,布克奖一度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已显破败之相,很多人批评它曲高和寡,脱离读者。90年代初的几位得主,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最后的命令》,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以及金斯利・艾米斯的《老恶棍》在得奖后一年内,分别只卖出了451册,246册和174册。

然而今日之布克奖,声望可谓如日中天,俨然除诺贝尔奖之外的世界第一大文学奖,尽管其评奖范围,仅只英联邦诸国和爱尔兰的英语作品,其5万英镑的奖金,不仅与135万美元的诺贝尔奖无法相提并论,就连近邻都柏林文学奖的10万欧元也难以比肩。但其每本得奖作品几乎都能成为畅销书,去年得奖的《弗农・上帝・利特尔》(DBC・皮埃尔著),已在英国售出90555册,前年的《派的一生》(扬・马特尔著)更为惊人,已卖出了25.8万册。

市场的认可,是布克奖影响力大增的明证。各路媒体也总能从每年的得主身上找到足够的谈资。去年皮埃尔在颁奖之前主动约见媒体,大谈自己的浪子历史。今年的霍灵赫斯特,亦做足了“同性恋”的文章。

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相比,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得奖后不足三天,世界各地的媒体便几乎偃旗息鼓,再无什么新闻可做。布克奖呢,从初评到复选,从决赛到揭晓,一轮又一轮,总有记者们做不完的东西。霍灵赫斯特的得奖,又是新一轮媒体轰炸的开始。

当然,不能武断地说布克奖是赞助商与传媒合谋的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布克奖为自己找到了卖点,不仅更容易让媒体和大众兴奋,使自己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亦成为文学奖既叫好又叫座的一个典型范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