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王彬彬《我们是否配谈读经》一文(《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8日),对他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王彬彬认为“新文化的代表性人物鲁迅、胡适等人,对这种逆流(指读经)终身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出现即予以迎头痛击”,可新文化运动中矫枉过正的观点还少吗?当时反对读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今天,
王彬彬认为我们不配谈读经的依据是胡适的一篇文章:《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胡适的文章主要引用了傅斯年的观点和王国维先生的看法:傅斯年认为,“六经虽在专门家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东西,一旦拿给儿童,教者不是混沌混过,便要自欺欺人。这样的效用,究竟是有益于儿童的理智呢,或是他们的人格”,王国维先生则说,“以弟之愚,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言外之意,连那些大师、专家都不能解经,更遑论一般读书人了,要想提倡读经,起码要对经书理解个十之八九。所以,王彬彬看到“在三家村的教书先生一类寻常读书人那里,经,就更是一笔糊涂帐了”,并且不无讽刺地“想问主张读经的时贤硕彦:你们自己是否经常读经并且真的读懂了经?或者,你们是否比王国维、胡适、傅斯年更多地读懂了经?如果你们自己充其量也还是‘半懂半不懂’,却又主张孩子们去读,不是有些荒谬吗?”
是的,比起王国维先生之类的大师,我们真该说不配。而且笔者一介中学语文教师,还正是“三家村的教书先生一类读书人”,才识浅薄,对于语文,充其量也是一知半解。但做中学语文教师的还真有苦衷,大学中文教师往往能深入研究某一专门领域,但中学语文教师却得对每个有关中文的领域都要懂一些皮毛,于是不被学生问倒才怪。照王彬彬的逻辑,鄙人这样的语文老师当然也就不配谈语文教学,但如果真这样的话,恐怕全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都要“下岗”了。如果鄙人于《书》所能解者殆千之一;于《诗》,殆万之一,鄙人能不能就这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让学生读?如果有专家虽不如王国维,但于《书》所能解者殆十之一;于《诗》,殆百之一,那能不能就这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让学生读?如果不能,如果非得等到出现了超过王国维的“大大师”才配谈读经的话,恐怕我们祖先辛辛苦苦留给我们的这些经典早就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现实是,中学教师以及许多家长往往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诵读选本,因此,笔者建议王彬彬们少说风凉话,多参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