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全国各大青年、妇女、休闲、综合类杂志,看看全国各大日报、晚报、行业报上的副刊,再读读《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今日文摘》等全国各大文摘类报刊,你就会发现,在如此众多的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所谓散文或随笔,大都是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文章。这类文章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通过一个外国故事来说
这种“时文”是从八十年代《读者文摘》转载美国报刊上的这种随笔、散文开始的,当时的国人读后感觉挺新颖,与传统的中国散文大不一样,又富有人生哲理,便纷纷购买《读者文摘》,以至一个边远地区办的文摘类刊物发行量上升到几百万份,多少年来一直名列全国各大报刊之首。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散文热,少数作者也写起了这类散文,一些文章还被选进了《读者文摘》,于是,模仿者不断兴起。1996年至今,写作者风起云涌,以至全国这么多的报刊、杂志都开辟专栏发表这样的文章,有一些报刊竟然除了这种散文拒不刊登。大家你也写,我也写,竞相模仿,从而形成了一种滥殇的趋势。
说实话,这种文章初读时还是有一定益处的,感觉也新颖。但是,读多了就会厌烦,何况天天读,年年读,读了这么多年岂有不厌之理?就像一个人天天让他吃鱼吃肉,也有吃怕的一天。况且这么多的人都在重复这一模式,写所谓的哲理,生活中无非就是这些道理,让人简直烦透了。有时一个故事你也用,他也用,分不清谁抄谁的,完全是一种商业化写作,并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说穿了,这些散文的作者无非是按照一种模式,炮制大量的庸俗产品,追求快速成名、快速致富。他们写这类作品时,既非心中有较深的感触要吐,又不需要精巧的构思、润色的语言,只是从资料上抄来一个故事,加上一两句哲理性的话就成了。这样的文章能耐读吗?能够在文学的长河中流传下去吗?否!再说,读者也是多样的,如此众多的报刊都在向你推销这样的产品,不把人读怕才怪呢!说实话,我现在就是看到这些文章头就疼的一个。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是信息社会,读者读报刊是了解信息、消遣消遣,不是去研究、欣赏文学作品,报刊上的这些文章符合读者快速阅读的需要,有它生长的土壤 这也就是它这些年来能形成风气的原因 。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的报刊除了承载传递信息的任务外,也承担着传播文化、繁荣文学创作的任务,如果大家都从追求经济效益出发,以时尚为荣,就会对下一代造成误导,认为所谓的散文就是现在报刊上的这种“时文”,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散文挤压成一种模式,不管怎么说,这样下去对散文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并非我个人的危言耸听,历史上的骈文、八股文泛滥之时,几乎没有好散文流传下来,熟知文学史的人都知道。
所以,我个人认为,为了今后散文能够健康发展,为了让文苑真正的“百花齐放,”为了让读者多欣赏一些形式多样的好散文,我觉得目前的这种“时文”应该到了“下岗”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