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当今人们对环境问题、环保事件都比较关注,但对环境伦理学了解不多,似乎这门学科还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
答:对于环境问题,人们开始以为通过技术的运用能够予以解决。后来才意识到,推广技术需要一种激励机制,要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涉及到价值观、伦理方面的问题。我想,面对环
问:有位学者曾说,环境伦理学面临一种两难的处境:在环保人士眼中,这方面的研究太过抽象;在哲学界、伦理学界看来,环境伦理学又缺乏哲学味。您怎么看?
答:环境伦理学是一个新生事物。确实,它不像应用学科那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不像传统哲学那样研究更为“形上”的问题。但这也是它的优势,它像一座桥梁,沟通了理论和实践。它可以服务于培养大众的环境意识,为环境领域的立法提供帮助;同时,它拓展了哲学、伦理学的疆域,对后者也有理论上的贡献。
问:您在这次研讨会上的演讲主题是关于环境正义的,正如您所说,“承受环境危害的人们不在谈判桌上”,似乎环境正义仅仅是一种理想,而难以变成真正的现实。往往发达国家的人们过着更加舒适的生活,消耗了更多的资源,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却要承担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这种不公平在一国的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也广泛存在。对于这个问题,您是乐观的呢,还是悲观的?
答:举个例子。某个国家的富人喜欢吃某处海底的一种小动物,于是那里的穷人去抓那种小动物,然后卖掉。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这处海洋的生态导致当地某些物种的灭绝和景观的消失。于是人们指责当地的那些捕猎者,声讨他们为了挣钱而破坏环境。但是,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的,该受到质疑的首先是那些富人的饮食消费习惯。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首先告诉人们不能只想眼前,还应该看得更加长远。
总的来说,环境正义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社会正义是分不开的。在美国,环境正义运动主要致力于反对在穷人或者少数族裔社区建设废物转移设施。例如,198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向一个黑人聚居的农村县――沃伦县倾倒了大量受到污染的废物,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后来的环境正义运动与反对种族歧视、提高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消除贫富差距的努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是人类永远的理想。
问:作为国际环境伦理协会的主席,您对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建设有何建议?
答:谈论这个问题,我恐怕不是合适的人选,我对中国的情况了解还太少。我要说的是,我们处在资源消耗速度加快、环境恶化日益加剧的时代,环境问题已无处不在。比如,人们都知道,汽车数量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造成了大气污染,另外,修路有可能破坏某些动植物的生境。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也一人一辆小轿车的话,导致的环境压力是巨大的。当然,中国如何制定汽车产业的政策,如何解决自己的交通问题,需要自己做决定。中国的环境学者能够在诸如此类问题的决策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问:有的国家的人们普遍拥有小轿车,享受着出行的舒适,而让另一些国家限制汽车的拥有量,这公平吗?
答:是的,外人无法替你做决定,你必须自己面对问题。不过,我个人觉得拥有汽车不等于生活品质的提高。我以前曾经有辆车,后来车没了,我现在住在纽约,个人的交通工具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是自行车,我觉得也很好。
问: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国际环境伦理协会的情况。
答:国际环境伦理协会成立于1990年,在30多个国家有约1000名成员。协会主要的工作是举办一些研讨会之类的活动,编辑一份每年4期的《通讯》,以促进各国环境伦理学者的学术交流。协会没有什么资金,但我们运行得很有效率。协会的成员很多是高校老师,通过授课和著书立说,通过他们的学生,正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