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嘘!别做声,听故事喽

2004-1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叫立恩哈德的年轻士兵前往普林斯顿。这次朝圣之旅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心血来潮。当爱因斯坦那颗白发苍苍的著名头颅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士兵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声,他痴痴地看着他从身旁走过,又痴痴地跟在了他的身后,看着他热情地和邻居们打招呼。这个年轻人实在是太害羞,以至于不能鼓起勇气向

这个慈祥和蔼的老头索要一个签名。不过,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因为那天的阳光和爱因斯坦的白发、蓝色套头衫、背带裤、拖鞋已经在年轻人的心中定格成了一幅永恒的画面。

那时的年轻人在今天也已经白发苍苍了,当我看到他用质朴而饱含感情的笔调娓娓叙述若干年前的这段经历时,我就喜欢上了这个率真的老头。在仔细阅读一本书之前就先喜欢上作者,这应该不是一件坏事。

就像老头到今天仍然没来由地相信,只要那天他开口,爱因斯坦就会在他的《热力学教程》上签下名字一样,阅读他这本《智慧的动力》我没来由地就想起小时候在断断续续、气若游丝的收音机前听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的情景来。仔细想想,这不纯粹是因为这本书恰好也是在同名的电台节目脚本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更重要的是,越读我越觉得用听故事的心情去体验它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立恩哈德浸淫在工程技术方面数十年,这使得它对人类技术进步的看法独具一格。制造机器是人类的天性,工具是人类智力和肢体的延展,这是人们头脑中相当古老的对技术的看法。也许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在老头的眼里,机器具有相当浓烈的人性化色彩。他强调,上面这种古老的看法说不上错,但要说对还差很远,因为我们必须注意到工具对人的熏陶和塑造。老头的儿子在15岁时买了一台电脑,结果两个星期之后,他就能使用BASIC语言编程了。谁教会了他这种语言?不是任何人,正是那台微型机器!所以,老头半真半假地说,电脑不是任何人发明的,它们自己发明了自己。由此,老头进一步延伸说,机器是人的一面镜子,就像人们能在镜子中发现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人类制造的各种机器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人类思想、情绪和欲望;当然,反过来,把人作为机器的镜子也未尝不可,老头下结论说,不要因为会开车在那儿沾沾自喜,很可能不是你控制了车,而是那辆车改造了你。不管怎样,喜欢也罢、忧愁也罢,老头说,人类的历史在人与机器的相互作用中展开了,所以,其中的故事有得讲了。全书分为17章,每章又由若干个关于发明的故事构成,尽管说不上篇篇精彩绝伦,但在茶余饭后兴之所至的翻阅,就像倾听一个忠厚的长者,用浑厚而低沉的声音诉说着人类成长的历程,其中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也称得上有声有色。

有一点是必须要提醒的。故事有不同的讲法,也就有不同的听法。老头在开篇就说了,他不打算写个劳什子的历史,只是想讲讲有关机器的一些故事。所以即使有不同看法,你也千万别跟他老人家较真,更千万不要把什么“技术决定论者”之类的大帽随意地扣在他老人家的头上。

  《智慧的动力》,(美)约翰・H・立恩哈德著,刘晶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