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非典”流行时,人们都尽量避免出门与人交往,见到面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握手,长期以来被遗忘的传统的拱手礼又出现了。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总是有那么点不自然。2004年初出版的弗兰克・富里迪著的《恐惧》(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可能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远观式诠释。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越
安全感是人生活的重要要素,患上了“握手综合症”等类似病症的人可能会降低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想像一下,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乘上公共汽车,总要前后左右看一看谁像恐怖分子,谁可能是恐怖分子,这个社会真是一个“恐怖”的社会!萨特曾言“他人即地狱”,在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中,他人不是地狱又能是什么呢?
近代思想家霍布斯设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对人像狼一样,他立志要把人类从这种“恶”的状态下拯救出来。霍布斯借助于社会契约论和君主的绝对权威,建构起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样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协议与合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安全、信任与秩序得到了保障。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契约的功能是避免了风险、加强了安全、增进了信任、促进了发展。但是霍布斯太天真了,他不知道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不完全依赖于理性,人的生活大厦的支撑除了理性之外,还有信仰、无意识、直觉等。人的生活中对类似于“巫术”的东西往往顶礼膜拜,各种传言在流传中会自动变形、延展、强化。“非典”期间,人们出于对“非典”原因的迷茫无知,因而,为了强化自身的安全,采取喝醋等后来证明无用的方式预防“非典”,醋一定程度上能杀菌,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醋也能杀灭“非典”病毒。一旦人对自身安全产生担忧后,这种担忧就像传染病一样会传染,随着传染范围的扩大,又反过来增加了个人安全的危险意识,这就形成恶性循环,社会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信任不复存在。
安全已经成为我们时代主要的价值观念。安全,不仅局限于安全交往,它更多的是一种我们追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在弗兰克・富里迪的《恐惧》一书中,弥漫着一种对科学技术的不信任,不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不信任,而是对科学技术后果的不信任,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安全危机。
但是,在我们主观的感觉和真正的危险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意识到的危险真的正在来临吗?它真的是真正的危险吗?如果我们牺牲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去追求绝对的安全,这还是“人”的社会吗?
弗兰克・富里迪的《恐惧》一书带给我们的可能是恐惧,但也可能同时带来对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的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