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设置小学德育课程

2004-1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对社会风尚和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除了经济、科学技术等基本指标,社会公德也必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

德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倡导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风尚。社会公德维系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维护公众利益、保持社会文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是社会现代化基本要求。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尤为必要和迫切,德育课程对此义不容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这个“学习做人”就是学习做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人,学习做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人。那么德育课程在帮助儿童初步树立社会公德的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公德分为社会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前者侧重个人品德,后者侧重公共道德。要树立社会公德的意识,首先要有社会责任,即每个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为此,德育课程应将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根本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关注其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儿童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设置课程内容时要认识到,社会公德意识不是在小学阶段,或是仅仅通过德育课程,更不是通过一次课、一个单元的学习就能完成的,而且道德存在于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社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形成并且概括提炼出来的,因此教材和教学要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儿童生活,真实反映社会,让儿童将社会公德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产生体验、加强理解,这样才能让儿童在将来的生活中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向道德的较高境界发展。

培养公德意识的内容要贯穿整个德育课程,相同的内容可以在不同年段里重复出现,但不能是简单重复,而应该是儿童在认知、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螺旋式上升。每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必须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精心确定,必须有儿童教育心理学科研成果的支撑;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对儿童的品德意识有所提升,又要保护儿童的天性,避免“高、大、全”。如在个人道德方面,在低年段,可以有热爱劳动、不说谎、做事认真等内容;在中高年段,可以有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等内容。在人与人、人与社会方面,在低年段,可以有懂礼貌、守秩序、初步知道规则的作用等;在中高年段,可以有学会尊重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等内容。

培养儿童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课程虽然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职能,但课堂教育毕竟只是一个方面,更有待于家长的重视与参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唯有如此,今天的儿童才有可能健康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脊梁。(本文作者为湖北教育出版社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