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托马斯・品钦予人以智性的愉悦。《V》作为品钦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63年,当年获得最佳处女作奖“福克纳小说奖”。译林出版社去年推出的《V》中译本,是继《葡萄园》后国内第二个品钦小说译本。在这部作品里,品钦描绘了20世纪以普劳费恩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疯子的万花筒”,并通过斯坦西尔对神秘女
《V》这个意味深长的标题,突显着人物V扑朔迷离的身份。自上世纪末至二战间,V先后是英国闺秀维多利亚・雷恩,军官情妇薇拉・梅罗文,陷入同性恋和镜恋的巴黎贵妇人,也是马耳他岛的维罗妮卡・曼加尼兹,通巫术的马拉女神,魔鬼一样的坏神父……人名、地名、物象交织的V字迷宫,吸引着读者追随斯坦西尔去探索背后的秘密。
有关《V》的主题,E・门德尔森评论道:“一言以蔽之,无生命物取代有生命物。”石头的意象俯拾即是:城市不过是一个伪装的沙漠;一切都不存在,只有采石场;马耳他岛深陷于岩石的子宫;坏神父V教导女孩子不要生育,男孩子变成没有灵魂的岩石……在我们这个神话叙事瓦解、宗教失去解释力的时代,石头是宇宙洪荒、也是生命枯竭的象征。正如书中人物日记里写道的,石头和金属不能滋养人;现代人从灵魂深处感到饥渴,但又怀疑一切填充物。主人公普劳费恩是个笨拙的人,“无生命物和他不能共处”。相反,V是物性的代表,她的身体不断吸纳机械小装置,她有假发,假牙,假足,玻璃假眼,脐眼中嵌着宝石。随着邪恶的加深,V的物化也变本加厉,最终被马耳他的孩子们像拆一架机器一样肢解。V的分崩离析让读者惊惧:这就是抹煞人性、追逐物性的下场吗?一切生命和非生命都将归于鬣狗吗?
对现代人的自我放逐和无归属感,《V》中人物感叹,“像曼德拉草一样惊呼着,从一个国家移栽到另一个国家,结果只发现泥土贫瘠,太阳冷漠,空气污染。”我们看到纽约一群青年人(全病帮)怎样漂流和狂欢,在“水手之墓”、“锈匙”酒吧、凌乱的居所过着溜溜球式的生活 yo yoing 。蕾切尔清醒地呼喊普劳费恩:从你的海螺壳钻出来吧!可普劳费恩是害怕一切温情和依赖感的。对他而言,溜溜球的拉线挥到哪里,他就随之被抛到哪里,普劳费恩这个名字 Profane 就意味着“不信神”“渎神”,对外在的偶然性他并无异议,宁愿相信自己没有灵魂,也不抱救赎的幻想。
《V》的末世视景和启示风格也耐人寻味。书中用康拉德式的笔触细绘了1922年德属西南非殖民地这颗令人脊背发凉的“黑暗之心”:天空是对人的蔑视,海岸吞噬着时间,海风枯萎了一切试图生长的东西,植物也像是食肉的,海滩狼发出神秘的痉挛似的哭叫和笑声……在福帕尔庄园围困聚会上,男男女女纵情狂欢,而蒙多根看出他们唱着死亡之歌,面色有如将被采到墓地的“受了病害的花朵”。这分明是一个濒临大难的世界。而神秘的维苏,如老戈多尔芬反反复复强调的一样,是一个艳丽得邪恶的地方,它的美和恶,就在于它只是一层“皮肤”。剥去文身的皮肤,只有花花绿绿的废墟,一片腐朽和荒芜。
品钦还有一处神来之笔,最有抒情性和思辨性的一章―――有着奥古斯丁、艾略特影子的《马伊斯特罗尔忏悔录》。它通过一个神父的自白,叙述了二战时期的马耳他之围,及他本人四度重死重生的思想历程。读读那篇一唱三叹的战时日记吧,那炸毁的房子的空壳,错误的风向,被吹向过去花丛的香味,那个爱好诗歌、怀抱美好情感的青年。我们更领会到那时间意识和宗教情怀,那难以填补的空虚和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