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现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事业部的李艳辉向记者介绍说:“大概是去年的3月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找到我们出版社的贺耀敏社长和周蔚华总编,希望能给大学生编一套书,因为大学生现在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道德感、有心理障碍等。袁部长希望这套书能够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比较爱读,在比较轻松的阅读当中,培养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的成长。我们出版社就接受了这个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套书与大家见面了。”李艳辉说,现在的这套书是教育部、各位分卷主编、出版社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对这套书还是满意的。
近来,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在大、中、小学都成为教育者用力的焦点。不久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大学生人文读本”,并在长春专门围绕该套书延请专家举行了座谈会。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网上阅读的特点、阅读与时间的关系、阅读方式与心态、阅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关系等问题,都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阅读方式和内容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些学者就这套“大学生文化读本”内含的阅读理念等问题发表了感想。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元浦是《阅读的欣悦》的主编,他认为这套书不是知识类的读物,“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套练‘底气’的书,一套培养修养的书。”金教授强调,目前的社会缺乏这样一个氛围,学生们需要一点浩然之气,有点底蕴。这套书肯定没有英语书、计算机书、考研书等卖得好。所有很具体的、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书都肯定比它卖得好。但是我们应该做这些事,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底蕴的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事业卷・事业的境界》主编张法说,这套书不是说教、灌输,是以人为本的,是以人文关怀为主的。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人生天地间》主编余虹强调,“这套书必须要跟社会上的励志类的书区分开来。”余虹认为,“鸡汤类”的书投合了一种心灵的饥渴,青年人需要指引,需要给他一个确定的方向,人生就是这条路,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也就是说它是有确定目标、确定路向的导向类的书。这类书从一个方面讲是很实用的,但另一个方面它又是很糟糕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自以为是、非常短视、非常实用主义的理念。它揭示出当下的一个现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些人在价值追求上有虚无主义倾向。余虹认为价值追求是指一种整体的价值关怀,不仅仅是某一种价值的具体实现。
这套书由袁贵仁、梁衡、赵勇担任顾问,靳诺任总主编,第一辑8种,《人生天地间(人生卷)》、《事业的境界(事业卷)》、《情感的故事(情感卷)》、《爱国的理由(爱国卷)》、《文化的血脉(传统文化卷)》、《阅读的欣悦(读书卷)》、《认识科学(科学文化卷)》、《享受健康(生活方式卷)》。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情感的故事(情感卷)》、《享受健康(生活方式卷)》,这在以往的各种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读本中还不多见。两位学者担任了这两种书的主编,他们的话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清华大学教授、《情感卷》主编肖鹰说: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在网络时代,情感将归向何方?我认为,文化经典是网络时代的情感家园。网络可以提供一种充分的表达,但是不会提供一种稳定的丰富的东西,缺少一种情感归宿。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他们很难找到情感认同和情感归宿。与网络的虚拟性、变化性相对的,是对纸本经典的阅读。我觉得在网络时代保持传统的、纸质文本的阅读是真正保持以个人自我的方式进入历史的一个前提。用这种方式去阅读文化经典应该是青年人实现情感认同的稳定性和丰富性的重要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享受健康》主编王兆胜谈到了健康的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他说,一方面这套书有健康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有关于健康的内容。在如今青年人健康整体堪忧的时代,珍惜和享受健康十分必要,又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
金元浦从另一个方面探讨了这套书对于传承经典的意义,他指出,所有的经典在操作上需要不断地当代化。经典需要有人编,需要有传统的文化遗传方式使之在生活中延续。经典之所以存在,一定是有人不停地把它作为当代化的具体实践来操作,比如把它编成书,在课堂上教授,把它奉献在学生面前。经典不是自我保存的,好的东西除了它好,还要有一个当代人不断翻新的过程,今天还是有人念李白、杜甫,就是因为有人选编他们的作品,有老师把他们的诗教给学生。要不断地使经典当代化才能延续经典的地位。
一些学者已经对这套书给予了较高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杜书瀛说:“我觉得出版社做这样一个工作是一个积德的事情,因为有助于培养青年人的素养。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人的素养,尤其文化的素养、道德品质,比知识更为重要。”
大学生在我们国家是比较高层次的人才,但我们的教育中,在文化素质的教育方面还有一些不足,我们的重视还刚刚开始。这一套丛书,在培养年轻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方面会有很大帮助。当然,丛书刚刚出版,具体的影响还要慢慢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