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风气之先的台湾《科学月刊》

2004-12-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35年前,一群留美的台湾青年学者,有感于台湾青少年获得科学新知的渠道不畅,决定联合发起创办一份通俗科学杂志。他们心中充满科学救国的理想,希望通过办刊物,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能使“科学生根

”。1969年9月15日,《科学月刊》(下称《科月》)第零期创刊,美国及台湾岛内的104位学者为共同发起人。他们在发刊词中说,这本刊物“不仅要作为学生们的良好课外读物,也要成为一项有效的社会公器,不但要普及科学,介绍新知,并且要启发民智,培养科学的态度,为健全的理想社会奠定基础”。

办刊之初,《科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林孝信担任编辑,组稿编务由留美学生组成的联络中心负责,出版发行则由台湾学者负责。刊物以台湾高中到大一程度的读者(包括一般民众)为主要对象,向他们译介国际最新的科学成果。杂志1970年元月正式发刊后,发行量达到18000册。为了保障这份民办同人刊物运转正常,1970年12月成立了“台北市科学出版事业基金会”,作为出版业务的后盾。

开办不久,《科月》的编务工作逐渐从海外转移到台湾岛内,编辑出版者大都是留美归国的学人,撰稿者几乎都是台湾自然科学和科学教育领域站在高端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为了便于读者接受,文章由原来以译稿为主逐渐演变为以撰稿为主,内容多为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科研成果,或“本土”科学家传记等。从1982年开始,每期都设一个专辑,就某一科学话题,请多位不同作者撰稿。例如《海洋生态保育》、《飞航安全》、《生物科技》、《台湾的博物馆》等专辑,就深受读者喜爱。近年来,《科月》更在贴近社会生活、贴近读者大众方面做出努力。比如2003年6月号,推出“SARS”专辑,从医学专家、政府官员、香港经验、病员亲历等不同角度向读者普及防萨知识;2004年1月号为“甲申特辑”,刊登猴年话猴的系列科普文章;2004年4月号为“沙尘暴专辑”,请两岸科学家探讨沙尘暴成因,反思生态危机;同年2月号,针对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难题,推出“城市轨道交通百年回眸”专题……

《科月》不仅普及科学知识,从一开始,主办者就将科学与人文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达到“科学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科学”的境界。创刊400期纪念专刊,主题就是“科技与社会”,刊载《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生命观》、《科学素养与民主社会》、《从科技文明进步观到科技文明疑惑观》等重头文章,关注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第409期,有《天圆地方和天方地圆》一文,从天文观测谈中西方古代人宇宙观之不同;第411期“忧郁症专辑”,从忧郁症追溯社会文化层面,发出对文化的深刻反省……他们还以“建立一个适合科技发展的生态”为己任,站在民间的立场,对政府的科学发展政策及科学教育措施提出自己的批评和建言。他们曾邀请“行政院”、“国科会”的官员一起参与“科技政策座谈会”;曾为保护台湾自然生态如“红树林”而大声疾呼;也曾为阻止科学骗局如“石化气”得逞而揭穿其真相……表现出正直的知识分子、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除办刊外,《科月》的同人还致力于民间科学教育活动。他们不定期举办科学讲座、研讨会;为高中生举办“暑期科学研习班”,为小学生开办“儿童科学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并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开办“科学天地”、“头脑体操”等大众科普节目。针对科普写作人才缺乏的状况,《科月》还举办科普写作班,设通俗科学写作奖,以提高科普作家和科普编辑的写作水平。近些年,《科月》加强了与大陆科学界、科普界的联系与合作,一些大陆的科学家、科普作家开始为《科月》撰稿。如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就曾在《科月》上撰文介绍中国宇航史。《科月》还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办“海峡两岸大学生古生物研究营”,已有近百名两岸大学生在暑期体验了古生物研究的魅力;《科月》每月还将400份杂志捐赠给内地各地第一中学,以增进两岸科学教育的交流。

在35年的漫长时间里,尽管经历了财政困难、人事更迭等种种挫折,但《科月》一路磕磕绊绊地走了过来,刊物发行从未中断。千千万万个台湾青少年,通过《科月》和它的活动,走上了科学道路;不少参与过《科月》出版的人,都曾任或现任大学校长、科学馆馆长、“教育部”长、“国科会”和“行政院”的官员以及大中学校教师、教授,是台湾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科月》被公认为台湾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本科普杂志,誉为“民间科学教育的推手”。近年来,随着《科学人》、《牛顿》、《科学眼》等科普刊物在台湾发行,《科月》作为台湾科普先锋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但它仍一如既往地为引介新知、推动科学的大众化而默默奉献着。这本老牌科普刊物对台湾社会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

(本文蒙台湾长庚大学教授、曾任《科学月刊》理事长、董事、编委的罗时成先生提供素材,特此鸣谢!――作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