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是位明史专家,对明代的文物古迹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多发掘出土一些明代的文物资料;他和郭沫若、沈雁冰、范文澜、邓拓、张苏等六人,于1955年上书国务院,要求发掘十三陵中明成祖的陵墓――长陵。当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不同意,认为考古工作很忙,不急之务可以暂缓。但是吴晗还是坚持要求发掘。第二年秋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去找吴晗,劝他不要急于搞长陵的发掘。夏鼐说:“老吴,你还记得我毕业后改行搞考古的时候,曾经问过你,如果由你来选择,你打算挖掘什么古迹。你不假思索地说,挖明十三陵。但是,现在你应该从全国整个考古工作的轻重缓急来考虑问题,不能从明史专家的角度来安排发掘工作。”吴晗听了这话笑起来,说记得有这样一回事。但是,他还是坚持发掘长陵。郑振铎为此打报告请示周总理。周总理接受郑振铎的意见。后来,周总理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先发掘定陵,长陵暂不发掘。理由是当时考古工作队伍和技术设备条件比较差,有些文物发掘出来反倒不易保存。长陵的历史地位重要,不宜先发掘,吴晗欣然接受。
定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计划发掘的陵墓,具体承担这项工作的是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的赵其昌。那时他大学毕业没几年,对承担这项工程有些胆怯。吴晗了解到赵其昌的心境,就对他说:“你怕什么,一边是你的老师(夏鼐),一边有我支持,尽管大胆的干吧。”1956年5月,定陵动工之后,无论严寒酷暑,吴晗经常到现场察看,亲自过问有关组织人力和经费等问题,帮助解决困难。
定陵发掘期间,有一次局部出现塌方,赵其昌有些泄气,请示吴晗要不要暂停一下。吴晗鼓励赵其昌说:“不要怕,继续干,有什么困难我帮你解决。”吴晗的确帮助解决了不少困难。有一段时间,挖掘的人员不足,资金也缺少,吴晗及时找国务院和北京市的有关人员到工地开现场会。他自己买了点心,请大家当饭吃,边吃边谈,人员和资金问题迅速解决了。遇到技术难题,吴晗就让赵其昌去找夏鼐解决。夏鼐在挖掘期间经常和赵其昌住在工棚里,指导工程中的技术问题。当挖出明神宗皇后的凤冠时,珠玉散了一地,工作人员没有能力把它复原。夏鼐就爬在地上照那些散乱的珠子画图,然后由工作人员按夏鼐画的图拼凑复原。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定陵发掘工作完成了。1956年,正式建立了定陵博物馆,从定陵的发掘到博物馆的筹建都倾注着吴晗的心血。
吴晗也直接参与文物古迹的查找和发掘工作。50年代,吴晗曾和郑振铎一起去寻找明景帝朱祁钰陵墓,在北京南郊、西郊跑了整整一天,终于在颐和园附近找到了。明景帝的陵比较简陋,除了坟堆,还有一座明楼和一些平房。吴晗派人去修缮,并加以保护。十年浩劫中这座陵墓又遭破坏。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吴晗在古籍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他组织专家标点《资治通鉴》和前四史,又请谭其骧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还担任了《元明笔记史料丛刊》的主编,《梁启超集》编委会的召集人。同时,他用了很大力气把青年时代摘抄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加以整理、出版等等。所有这些对继承祖国珍贵的历史遗产来说,是重要的贡献。
同时,吴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为普及历史知识而奔走呼号。他要求学者、专家为了我们的孩子写一点通俗读物,把历史知识普及给人民。他希望“使人人懂得点自己和别的国家的历史,掌握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前途,并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人民,信心百倍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洪流中去。”吴晗为普及历史科学作了重大的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用心最勤的是他主编的两套规模空前的历史小丛书。一是《中国历史小丛书》,一是《外国历史小丛书》。
1958年秋天,在一次北京市中学历史教师大会上,吴晗倡议为青少年编写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课外历史通俗读物,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到会的教师热烈欢迎这一倡议。一天下午,吴晗约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和李侃,到北京市人民政府吴晗办公室,商谈出版历史小丛书的问题。吴晗自告奋勇担任主编,同时指定了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室的同志担任助编工作。他还邀请了大批热心普及历史知识的专家、教授,组成《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负责制定计划和分工审查稿件。由李侃负责小丛书的具体编辑和出版。吴晗并非是个“挂名”的主编,他总是按时召集编委会议,亲自拟定选题,甚至亲自组稿。凡是送给他看的书稿,他都认真通读,亲自修改润饰文字和改正错别字。他的工作再忙,都能按时完成,从不拖延、积压,他甚至坐在火车上还在看清样。每本小丛书的二校样他都亲自过目。他还为小丛书亲自供稿。《海瑞的故事》,就是他自己动笔写的。第一批《中国历史小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和读者见面了,到1962年,《中国历史小丛书》已出满了一百种。吴晗高兴极了,各方的读者一致盛赞吴晗“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中国历史小丛书》不仅为广大群众喜爱,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重视。1962年夏天,周恩来在广州找到吴晗,要他在编好《中国历史小丛书》的同时,还主编一套《外国历史小丛书》,为的是“向群众普及外国历史知识,要为出国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在1958年以来“左”的思潮影响下,工作中出现许多错误,周恩来认为,究其原因之一是各级干部知识不足,尤其需要懂得一点历史知识。吴晗兴奋地接受了任务,具体落实编写出版《外国历史小丛书》的工作,仍由吴晗担任主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截止到1965年,《中国历史小丛书》出版近一百五十种,《外国历史小丛书》出版五十种。
此外,吴晗还担任过《地球小丛书》、《语文小丛书》、《中国历史常识》等书的主编。“文革”以前,全国范围内,一度掀起了重视编写普及读物的热潮,不少专家在研究之余,也兼写些普及读物,应当说,吴晗是其中最卓越的一位。
吴晗常对人说:“莫做空头政治家,也莫做空头史学家。”他自己这样做的,也教导青年人这样做。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事业上,吴晗是个地地道道的实干家。
(摘自《吴晗画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