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2004-1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英]马歇尔

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8月出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移民离开故土有各种原因:摆脱政治和宗教迫害,获得自己的土地,找到工作和更好的生活机遇。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如《大分流》的作者就将殖民地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煤的开采作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原因。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着重大影响。英帝国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上,在19世纪中,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的60%,铁产量占世界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当时航行于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飘扬着米字旗,乃至整个19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英国世纪”。然而,20世纪见证了英帝国的衰落,尽管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描述了他在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随着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以及二战后民族独立潮流的影响,英帝国逐渐瓦解,至60年代,作为殖民体系的英帝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主要由昔日前英国殖民地国家构成的英联邦还有着相当的国际影响。

如何认识和评价大英帝国的历史作用,是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个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英帝国在殖民地发展中的作用,是招致了贫穷还是促进了发展,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众多学者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历史是复杂的,大英帝国的历史作用是多元的。现有研究成果表明,要对大英帝国的历史作用作出整体性评价是不可能的,指望在一本书中找出明确答案更是不现实的。《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没有试图做这样的尝试,而是努力全面、整体地展示这段历史,为读者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一个平台。该书主要的11位作者都是英美澳的史学家,这使全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描述。更难得的是这些作者充分吸收的西方二战以来新史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在书的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均有独到之处。

首先,这里的大英帝国史全然没有以往政治史的痕迹,尤其是西方中心观念受到了明显的约束。如作者认为,“大英帝国的历史就是研究英国人与其他人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英国人对这些人的‘影响’”。相互作用理论承认,在西方殖民统治之前,当地人民已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在英国势力参与其历史发展后,他们续写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反抗压迫和发展本土文化的历史。这是作者尊重历史的表现。事实上,英帝国内部没有统一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殖民统治模式,除几个以英国移民为主要居民的前殖民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地区保持了较多的英国文化特点,其余殖民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本地文化特点至今仍很明显。这种特点在各地的凝聚西方与当地传统风格的建筑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由于突破了单纯政治史的狭隘局限,该书所含内容极其丰富。大英帝国史并非简单的文明传播史,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剥削史。西方文化与前殖民地文化的接触是全方位的,作者也试图从各个角度看待这一现象,从各种殖民统治形式、贸易往来、文化冲突、人口流动、城镇建筑、绘画艺术、体育娱乐、种族主义、民族融合、妇女生活,到英语和其它西方文化传播与帝国归属感,等等。如作者细心地注意到,竞技体育也是培养民族意识的温床,“澳大利亚表现自己的民族意识不是在为独立而战的战场上,而是在为自尊而搏的板球比赛中。对新西兰人来说,独立意识是通过英式橄榄球比赛来表现的”。

最值得称道的是,全书差不多每页都有一幅插图,或绘画、地图或照片,像一扇扇打开的历史之窗,使原本就通俗的文字叙述更加生动起来,通过增强读者的视觉感受力,更充分地刺激他们的思维活动。

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当代西方新史学的一种典范来看待,实际上,这是政治史与社会史、妇女史、文化史、国际关系史、经济史、移民史等领域的有机融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