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当拉潘进入法国总统大选的最后一轮时,这个被视为类似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种族主义者受到法国公众的竭力排斥,将他的入围视为法国的奇耻大辱,直到大选落幕时街头的抗议示威游行才宣告截止。此后不久,一向平静的西欧国家荷兰,突然传来右翼党派的领导人因为激进的反移民政策遭到暗杀的消息,一时舆论大哗。
欧洲人对过去了50多年的二次世界大战仍然记忆犹新,他们显然对希特勒似的种族主义者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因此法国人的示威标语上才写着:“1924,墨索里尼;1931,希特勒;2002,拉潘没戏!”然而,当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难民因为各种原因涌入相对富庶的西欧时,本地人感到的显然不会仅仅是文化上的冲击,从就业机会到生存空间,都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拉潘这些有种族倾向的人依然不乏支持者的原因。
在法国、荷兰,这种情绪已经上升到党派主张,但对于接纳难民不算少的英国政府来说,这种情绪不仅不可以公开表现出来,就是开玩笑地说说也不可以。去年,一个议员开了一个有关英国少数民族的玩笑,马上成为各媒体的话题,从不同方面报道此事。那位女议员赶紧为这玩笑公开道歉,可是媒体记者并不因此放过她,又跑到人家里,询问她的丈夫对自己的妻子有什么看法,是不是也谴责过她。结果,被人家冷冷地回了过来:“她已经公开道歉,你们还要她怎么样?如果你的妻子这样做,你会谴责她吗?”
相对整个欧洲,英国的种族主义倾向还是好一些的。尤其在像伦敦这样的大都市,你不用周游世界,就可以在这里遇上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肤色、文化和服饰的各个种族的人。因为文化的亲和力,他们一般都聚群而居。比如在西部的苏豪区(southhall),可以看到很多穿着传统服饰、头戴头巾的印巴人,这里的商店和饭馆大都出售有印度或巴基斯坦特征的物品。如果想体验非洲的感觉,那么不妨到贝肯姆 Peckham 去,满街几乎都是黑人,在那里白人算是少数民族。而在伦敦的东区,居住着很多犹太人。至于华人,虽然分散在伦敦各地,但是他们大都居住在伦敦的西北部。位于市中心的唐人街,因为是商业中心,整天游人如织,外国人在这里可以品尝廉价的中国食品,购买中国特色的各种物品。至于来自中东的人,大都集中于伦敦的北部。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在伦敦还真得很难遇见真正的伦敦人,可也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使伦敦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
要分析种族主义在英国并不那么明显的原因,想必有以下几种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所谓日不落帝国虽然已经风光不再,但昔日的荣耀依然使英国拥有一种优越感。当大量不同肤色、背景的真假难民蜂拥而至时,英国政府既感到压力,也有一种对本国实力和吸引力的自我认证―――如果庙宇不高,哪有和尚来投靠呢?更何况很多人是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来的。从实际的角度来说,到英国的移民的确为英国做了不少实际的工作,他们往往弥补了英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缺陷。如今,英国的某些行业依然存在人员不足,比如建筑业,于是东欧的一些劳工被引进就业市场,在英国各个建筑工地忙碌着。另外,多样的民族能够带来多样的文化―――泰晤士河畔每年夏季持续几个月的不同风格特征的音乐会,若丁山的狂欢节,还有数不清的不同社区的节日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本地人的文化生活,也刺激了英国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大量的移民或难民,英国政府是要提供住房和基本的生活津贴的。不仅于此,英国还有很多非政府机构,它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为难民提供服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种族对抗情绪的产生。而且,一旦有种族主义的言论在主流媒体上出现,政府和相关机构就会立即采取行动。比如,BBC一个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卫报》撰文说阿拉伯民族是好事的民族,容易产生恐怖分子,结果引起舆论大哗。BBC先是停播他主持的谈话节目,接着将他给解雇了。原因是他的言行不仅刺伤了在英国的阿拉伯人的感情,而且也违背了BBC公正、公平、多样化的原则。后来这个主持人自己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政党,至于他的党派主张是否与种族主义有关,还无据可查。
总的来看,英国的种族主义得到了比较有效的压制,作为一个注重社会革新甚于社会革命的保守国家,英国还将继续是第三世界某些国民梦寐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