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出版界有一种“文化快餐”或“快餐文化”的追求,这一方面体现了一种知识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趋势,也是人们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追求,其反映和回应的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和文化处于急剧和普遍转型中。但“文化快餐”或“快餐文化”绝不应是中华文明的主体,而只能是一种补充。从文明发展的长远战略角度看
出版人的良心
“以学术为本”的出版理念,是对平庸之作以及格调低下读物的抵制,也是出版人的良心。不能因时代变了,就放弃传统的学术文化。有识之士纷纷以“学术”的名誉来扩大出版社以及书店的影响力,中外概莫如此。如美国就有一家非常著名的学术出版公司,称为“美国学术出版社”,其出版物的学科范围涉及医学、生物、计算机、经济、法律、物理、数学、心理学、化学、历史、社会学、环境科学、哲学、语言学、地理等。台湾也有一家出版社称为“海峡学术出版社”。北京有“万国学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育与学术著作分社”等。书店也有众多的学术书店,如北京博文正源学术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等。还有“传媒学术网”上,出版社的介绍中都有“以学术为本”、“以学术为重”的字眼,不少出版社和主管部门还开设“学术著作专项出版基金”,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诸如此类,都说明一点:社会在呼唤,时代在呼唤――出版要以学术为本。
百年老社的秘诀
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元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建局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在传播学术文化,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1958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历经二十年时间,不仅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还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宋词》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商务印书馆也是最能代表我国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之一,它出版的学术著作特别是海外学术名著都是享誉海内外的上乘之作。百年老社凡能经久不衰的秘诀就在于“弘扬传统,服务学术”,“重读经典,感受学术”,以学术为本。
大学出版社的崛起
近年来,大学?版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原因何在?有的说,这是因为高校发展、教材改革的有利机遇所造成的,其实并不尽然。我认为大学?版社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版理念的转变。许多大学出版社将“注重学术”视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北京大学出版社以“教材优先,学术为本,创建一流”的办社宗旨,出版了许多蜚声海内外的学术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出版教材学术精品”作为办社理念,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学术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具有学术品位的教育出版机构”作为办社目的,出版了不少具有独特视角的学术专著。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都得益于大学的学术资源。复旦大学?版社社长贺圣遂明确提出:“学术含量是出版的灵魂。”“最终能影响图书销售的决定因素是图书的内在质量。”该社以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人口史》、《晚明史》、《唐代文化史》等学术专著大大扩大了影响。大学出版社以相当的强势出现在读者面前,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以学术为本”,“以一流学术水平,打造品牌”,注重学术著作的出版。这也是国际规律。
优秀学术著作不亏本
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亏本,有的还能成常销、畅销书。有人担心贯彻学术为本会影响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其实好的学术著作不仅不会亏本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效益。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3卷),百余万字的学术著作出版的当年销售7万余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22册),上千万字的学术著作出版两年时间里就销售3万余套,“中国断代史系列”(16册)八百万字学术著作初版6000册,半年售罄。应该说,有质量的原创性学术著作是受欢迎的。从实际上看,学者是非常爱读学术论著的,并非“学术著作少人问津”,问题是学者以及其他读者不喜欢平庸之作。据《2003中国书业数字全报告》统计,学术精品书重印率上升,同比增长13.2%,其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类图书同比增长35.4%,哲学类图书同比增长14.6%,社会科学总论类图书同比增长16.6%,历史类图书同比增长45.9%……大型学术性文摘刊物《新华文摘》近来发行量大幅度增长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学者以及相当数量的读者爱学术,他们独钟学术,以学术为生。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总编都有这样的感触:“顶尖的学术著作不仅不亏本,还能赚大钱。”早年出版的权威之作,如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纲》、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艾思奇《大众哲学》、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钱锺书《谈艺录》、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等,至今仍不断重印,成了常销图书。
版权贸易的挑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西方学者青睐中华典籍以及学术著作。但是目前版权贸易严重失衡,引进多而输出的却很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在2004年8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近十年版权贸易存在巨大逆差,输出和引进之比大体是一比十。他以数据说明,2003年中国版权贸易全年引进版权一万二千多项,输出版权不到九百项,进口出版物的用汇近一亿七千万美元,而中国出版物的出口只有不到二千五百万美元。这一方面表明,国外优秀出版物在中国市场上受到欢迎,中国的进口渠道是畅通的;另一方面这样巨大的逆差实实在在地摆在中国出版业的面前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应该作为中国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个动力。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积极想办法推动版权的输出,提高中国原创学术著作在版权市场上的份额。这样做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加强出版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学术著作。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输出版权的九百项中大半是学术著作。版权引进主要来源地集中在美国和英国,输出则集中在东南亚、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以计算机等科技图书为主,经管和文学类引进图书最近也迅速走红市场;而输出图书的类型主要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
学术出版黄金时期正在到来
出版学术著作的黄金时期正在到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既体现了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殷切关怀,也构成了新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纲领,同时也是对加强学术研究和加强学术著作?版的动员令。注重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版,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目的、功能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一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构成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各学科的研究,必将促进学术出版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