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当重视母语学习

2005-01-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日前,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翻译(英译中)大赛揭晓,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华裔,击败了其余600多名国内参赛者,拔得头筹。业内人士都为之感到惊讶。

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外国优胜者仰仗出色的中文表达,把众多中国参赛者抛在了身后。他的译文朴实、自然、流畅,比较贴近原作风

格,明显高出其他参赛译文。国内竞争者的文字,尽管也还流畅,但有的稍嫌刻板;有的显得做作;有的好用陈词套话,缺乏创造力。总体看来,缺少活力、缺乏生气、没有新鲜感。

600多个中国人,其中包括大学生、年轻教师、编辑、公司白领等,在我们自以为已经得心应手的中文表达上输给了一个外国人,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强调外语学习的重要性,采取了种种举措,如倡导孩子尽早接触外语,开展双语教学,开设以外语为特色的中小学等等。与此相呼应,社会上掀起了外语竞赛和考试的热潮,外语培训机构满街都是,有关广告铺天盖地,一时形成了非常热烈的外语学习气氛。当然,这对我国公民外语水平的提高,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有帮助的。但也不能不看到,我们在激情满怀抓外语的时候,无意间忽视了中文学习,仿佛母语是与生俱来的,不花力气也可以无师自通,退一步说,就是学不好也无所谓。翻译大奖赛上出现的尴尬现象,就是轻视母语学习所造成的一个不良后果。

在外语学习中,不幸地流行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毛病。攻读一种外文,常常不是狠下苦功,努力去掌握它,而是满足于得其皮毛,能应付各类考试即可。方法上也总想走“捷径”,一味做“打勾”练习。结果,学到的一点外语也许能在考试中顺利过关,能对付低层次交际,但是,因为没有大量阅读,不注意加强文化修养,不同时提高中文水平,所以不可能对语言有深层的感悟,基本功不扎实,当然更谈不上做好涉及审美情趣的文学翻译。这,恐怕是一种普遍现象。

由此,我们想到了现时的语文教学。不少语文课注重肢解语言的单项操练,忽视语篇分析;强调做题目应付考试,轻视阅读与写作。学生堕入题海,很少去读书,据报载,很多语文教师自己一年也没看几本书。这种围着考试转,把大量精力花在做练习上,而不引导学生多读多写的语文教学方法,是难以让学生学好语文,在中文表达上应付裕如的。

此外,也让人不免联系到眼下流行的文风。如果我们细心体察一下周围人说的话,报刊书籍上的文章,那就不难发现,当下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青年学生,或是其他社会群体,都似乎形成了自己圈内一套格式化的语言,或者说“新八股”,并得到了圈外人的认可,成为共同的“财富”。口头或书面表达时,信手拈来就是,不必费力气去思考。其结果造成了我们表达上套话泛滥,缺乏新意,甚至语言僵化的后果。更可怕的是,大家对此已经有些麻木,日复一日,不以为然。

一个外国人获得中国翻译大奖赛第一名,事情本身虽有一定偶然性,但也确实暴露了上述诸多问题。我们因此可以得到不少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重视母语的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小而言之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有效工具,大而言之是一个国家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象征,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多少年来读来那么震撼人心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千万不要在建立经济强国的奋斗中,因为忽视母语而最终失却我们的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