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最近宣布,将于今年2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大厅首次举办春节慈善国宴,最高价的门票捐赠数为每位38000元。据称,这是社会低成本参与扶贫的新尝试。(据2004年12月28日《新京报》)
在举国欢庆,万家团聚的春节之际,大多数人都会在享受着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但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的国
面对富豪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不作为”现象,我们最需要的恰恰不是“痛心”与“痛恨”,而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操作,通过制度激励,催发他们投身慈善行动中的热情。
毕竟,慈善捐赠的本质是一种公益事业,它不是一种硬性的义务。如何让中国富豪实现慈善捐赠,就成为一门社会实践科学。
让出席“扶贫之春”慈善国宴者,通过花费一笔不菲的“门票捐赠款”,得以走进人民大会堂,享受“总统”级别菜式、程序和礼仪的待遇,现场聆听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春致词。这与传统的“做好事不留名”相比,更容易满足慈善捐赠者的“些许私心”,更容易在捐赠者与扶贫机构之间形成互动,催发他们投身慈善事业的热情。
我注意到,中国扶贫基金会也把这次慈善国宴的推出,视为是“社会低成本参与扶贫”的一个新尝试,给广大爱心人士以最尊贵的春节联谊会参与机会,花小钱献大爱心。这也恰恰说明,一项有效的操作规则,是作为激励而存在的,其可实施性必须以满足个人追求特定的效用为前提。
中国即将首次举办慈善国宴,让我看到了一种扶贫意识和手段的创新。这种手段,实际上是对慈善捐赠者的一种特殊的嘉许,一种价值的肯定,一种有效的激励,是一种创新的“互动式”扶贫,它有助于消除贫困,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