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农民的人生笔记

2005-01-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古人云:说有易,说无难。我们见到了什么,然后说世界上有什么,这比较保险;但我们要说世界上从来没有过某种事物,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你必须完全了解世界上此前所有相关事物的情况,才有资格作出这样的判断,这谈何容易。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就我十分有限的见识而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路福记事》,是一本我
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书。一个只读过4年书的农民,把自己的所历所受、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逐日记录下来,汇集在一起,就变成了这本书。

中国现在至少有8亿农民,现在中国每年要出版十万种以上的图书,但其中与农民相关的书,即为农民写的、写农民的、农民写的书,比例极小。在那些为农民而写的、写农民的书中,固然不乏格调高尚之作,但这些作品大都是作家学者写的,反映的是作家学者们眼中和心中的农民,是以“他者”的眼光和思路来看农民。至于农民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们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看待这个急遽变化的时代,那是另外一回事。至于农民写的书,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颇热闹过一阵,近年来也不时出现一两种,但这些书实际上出自所谓“农民作家”之手。“农民”而成了“作家”,那本质上就是一个“作家”了,“农民”只不过表明这个“作家”的某种特色而已。正因为本质上已是“作家”,他们往往努力学习作家的腔调,用作家的眼光看待农村的事物和农民的生活。例如城里人认为农民是落后的,爱耍小聪明的,他们也就努力去写农民是如何落后、如何爱耍小聪明的,以迎合城里人关于农民的想像,诱发和满足这些人的自我优越感和虚荣心,从而获得喝彩。这就是说,书是农民自己写的,眼光和思路却是别人的。农民不仅被“他者”品头论足,而且不由自主地接受“他者”的思路和眼光,用它们来看待自己。

路福老人与这些“农民作家”不一样,他大概没有想到要当一个作家。即使现在这本书出版了,有人要奉送给他一个“农民作家”的称号,对这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也没有多大意义。他只是想用手中的笔和纸,记录下自己几十年平凡而五味俱全的人生之路,记下自己难以忘怀的每一次忧伤与欢乐,困惑与感悟。他的目光,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世界,就好像还没有被城市化、商业化所浸染的山野,是那样的质朴纯净。书中的一个个片段,就像一幅幅没有添加任何彩色的素描,又像没有任何伴奏音的一位老人的喃喃独白和低沉吟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农民和农民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可以看到浙西南山区农村特有的景物风情,看到几十年来的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如何一步步地打破这个偏僻乡野的宁静,改变人们的生活。田园荒芜,旧径犹存,大树凋零,墓草凄凄,路福老人在平静的叙述中所流露出的他们这一代人对土地、对祖先的那种深深的崇敬和眷恋,恐怕从此将成绝响,令人欷?。“亲情记事”一辑中对贫困患难岁月里骨肉之间相濡以沫之真情的描绘,尤其使人不禁心头为热。就我的感受而言,这是本书中最感人的部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到特别亲切,与我是农民出身有很大关系。这本书中某些在别人看来非常陌生甚至不可思议的细节和想法,我却感到非常熟悉。就我所知,我的父辈这一代人中,有不少人都像路福老人一样,上过几年学,后来也一直坚持读点书,看看报,听听广播,注意学习文化知识。其中有些人都有用小本本记点什么的习惯,有时是为了实用,有时只是出于兴趣,更多的情况下是两者兼而有之。例如记下家里的收支帐目和家务安排,免得遗忘;或者学到什么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知识,如一些字词,一些歌诀,也把它记下来;有时则是有某种感想,情不自禁把它写下来,仿佛是自己跟自己谈心。他们既没有想过拿给别人看,更没有想到会公开出版,这种举动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实际的物质利益,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是要写呢?我曾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他们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精神家园,在于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大人物往往有伟大的事业,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引得万众瞩目,他们因此感到自己的人生很重要,因此而有兴趣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每一点思考都会引起积极的反馈,于是他们思考的劲头就更足了。相比之下,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显得那么无足轻重,他的思考也无人喝彩,显得那样寂寞。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顽强执着地思考人生,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愿意浑浑噩噩过日子,不愿意与时汩没,希望自己这一辈子虽然物质生活上贫乏,但精神生活上过得充实,希望记录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各种思绪,在天壤之间留下一点痕迹,在某种程度上,这更不容易,更加了不起,更令人钦佩。

正因为这是一本少见的书,所以我们必须以一种特殊的眼光来看待它。书中的有些内容不一定可取,还有一些句子不太通顺,但我建议尽量不要改动它。它的价值在于它真正的乡村视野、农民思维。我们应尽可能使它保持原汁原味,我们很难保证我们的越俎代庖不成为好心办坏事。同时,路福老人的一些想法,城市里的读者、年轻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这些正是它们的特色和价值所在。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凭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否定它,而是首先应该理解它。轻易地否定它只会再一次强化我们已经相当牢固的某些观念;如果努力理解它,倒可能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而多拥有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生,理解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