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完美的讽刺

2005-0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以《红字》一书而闻名于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 1864),最初是以其短篇小说涉足文坛的。在这篇名为“Birthmark”(《胎记》)的故

事里,作者写了两个主要人物,丈夫艾默―――――一位笃信科学并企图依靠它实现自己战胜自然规律的科学家。妻子乔治亚娜,美丽善良,温柔可爱,对丈夫信任而且顺从,是作家笔下“理想化”的女性。

新婚不久的一天,丈夫坐在那里仔细端详着自己的新婚燕尔,他看着看着脸色变了,终于忍不住开了口:“乔治亚娜,你想过没有你脸上的胎记可以去掉?”于是一段奇异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这两个主角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丈夫艾默作为科学家,是19世纪现代科学和文明的化身,他坚信科学的力量会改变自然规律,并努力按人类的意志塑造世界,从而满足人类的一切主观愿望。19世纪,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艾默的观念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人类的思想倾向。妻子乔治亚娜则是自然的化身,作者一开始就把她描写得美丽动人。除了有娇美的外表,她的真实、顺从的性情都使她与丈夫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虚荣贪婪,企图依靠自己的科学手段将妻子脸上的胎记除去,从而彻底消除自己心头上由于虚荣的阴影。另一个对此原本是不情愿的,因为左颊上的这块胎记并没有妨碍她天生丽质。她甚至这样回答丈夫:“说实话,人家都管这叫美人痣,我也自以为是呢。”这其实表明了她的态度:“你既然嫌弃,干吗还娶我?”她哭着说道。但是,为了自己可爱的丈夫,妻子妥协了,宁愿自己承担风险,顺从丈夫的意愿。当丈夫将试验的危险告诉她时,她毫不犹豫地对他说:“只要是你给我的药水,哪怕是毒药我也会一口喝下去。”

其实,妻子对丈夫顺从的基础是因爱而生的,她个人的态度十分明确。她曾说:“也就是为了你,亲爱的艾默,否则我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去掉这块胎记。”乔治亚娜相信自己的丈夫已经到了崇拜和迷信的地步。当艾默用自己调制的药水对窗台上的天竺进行实验获得成功时,她甚至说:“用不着什么试验,把药水给我,我愿意把一切都交给你。”乔治亚娜的崇高无私更加衬托出艾默的自私和虚伪:“喝吧,高尚的人儿!”“你的心灵完美无瑕,肉体也会尽善尽美的。”

中国有句老话:“情人眼里出西施。”艾默的妻子本来就是一个美人儿(故事一开始就对此交待得很清楚),他们夫妻之间可谓郎才女貌,情投意合。但是因为丈夫掌握了现代科技的手段,他的欲望膨胀了。他要追求完美,而结果却是弄巧成拙,妻子脸上胎记消失的同时,爱妻生命之花也终于凋谢了。在这个故事里,imperfect(缺陷)也好,per鄄fect(完美)也罢,都是相对而言的。作者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完全没必要凭借现代文明的手段一味追求“完美”,满足虚荣心。如果一任人类的这种欲望发展下去,必将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霍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揭露人性之“恶”方面是他最偏爱并擅长的功夫。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 1892)曾经评价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具备“描写黑暗的伟大力量”。我们不应该因为霍桑反对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满足私欲戕害生灵,而将他理解为对科学进步持有否定的态度。如果这样这会削弱作品的主题,无法领悟作者对“现代文明人类”的辛辣嘲弄。他创作的目的在于批判现代社会人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之后,对物质追求日益增长的欲望。在作者的心目中,只有真善美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一切通过其他手段争取来的满足不过是弄巧成拙而已。

据说霍桑为写此故事曾经酝酿了六七年之久。起初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某人已经得到了人人都想得到的东西,但他总想使它变得更好,结果却事与愿违把它断送了。霍桑苦于没有一个“载体”,一个具体的故事,把这一思想阐述出来。终于有一天,喜欢阅读的他在一部生理书中,发现了自己想要的故事―――一位青年科学家终日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发明了一种可使人的大脑异常活跃的化学激素,人服用以后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实验成功了,但是这个青年科学家最终成了精神失常的人。这个真实的故事丰富了作家的想像力,使他终于写出了《胎记》这样的名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