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烨:老牌社大牌社更见实力
白烨
白烨在订货会上转了一圈之后,向记者谈了感想。他说,
白烨说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艺出版社最引人注目的是及时推出了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它还有一套“新浪华语原创文学大奖赛获奖佳作”也值得关注。白烨是大奖赛评委,他认为这次“新浪华语原创文学大赛”参赛的作品,数量既多,质量又高,最终获得三等奖以上的8种作品,是从上万件作品中层层选拔出来的。小说反映现实更鲜活,表达也更自然和自由。
还有几个系列,白烨认为要特别提出来。一个是年选系列。这几年形成一个特点,很多出版社都纷纷出年选。今年的订货会上白烨已看到了4种,他觉得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年选今年做得更好,这套年选一共有30种,门类比较齐全,编选质量较高。不像别的出版社的年选,只着眼于可能赚钱的作品门类,它除了作品,还有文论精选,以及白烨编选的《年度中国文坛记事》及《青春文学年选》,这都是别的出版社的选本所没有的。
第二个是引进版的译文系列,这一方面可特别注意长江文艺社的《耶利内克文集》,这套文集收入了耶利内克的《情欲》等另外4部作品,还有一本解读性的著作。
第三个是青春文学系列,这一方面的亮点,白烨认为当属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青春图文馆》,这套“图文馆”有有关青春成长教育的,有长篇原创作品,有短篇作品汇集,另外还有表达个人心灵的小随感,多层次性地构成了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需要的系列读物。其中原创作品中有一本《天黑了,我们去哪儿》,作者是还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学生彭扬。他采访了“80后”这一代人中的边缘群体和“问题少年”,有的中途辍学,有的到处流浪,有的以网吧为家,有的受人引诱犯罪,大都从生活到精神走向了病态。作品并不是一般地写这些人,而是写他们如何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走到这一步,包括他们现在又悔恨又不甘的心态。这个作品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了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让我们看到了“80后”写作中一种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倾向在生长。
白烨说,他本来对原创长篇小说这一块有很大的期待,但在这一方面,作品数量并不多,有分量的作品就更为少见。但也有几种值得关注的,一个是作家出版社的贾平凹的《秦腔》,一个是长江文艺社的曹文轩的《天瓢》,还有雷达为山东文艺社主编的“青未了丛书”。
止庵:译作好书不少整体市场无变
止庵
和止庵逛书市,仿佛喝一碗冰片玻璃汤,脆落,轻快,头绪分明。短短两个小时,他敏行于人流,辗转于台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说版本,论文字,议优劣,述源流。口评目鉴之余,又接电话数个,遇熟人若干,许下3篇想动笔之书评,拟定一份欲细读的书目。问其何以如此轻车熟路,答道,在家专职看书,最近感兴趣的新书,半已耳闻;且订货会已参加多次,老马识途,知道哪个井里有水。止庵自言,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今岁在整体上不可能有太多变化,故自己到会上来,着眼点还是放在发现好书上。
止庵说就自家而论,有的新书此前已在书店买到看过,有的在这里初见辄喜,将来会买来慢慢阅读。总体来说,今年的文学译作质量不错,自己有兴趣的几类书都能在会上找到。第一类是新译介过来的名人作品。如译林出版社推出的纳博科夫的《天赋》,索尔・贝娄的新作《拉维尔斯坦》,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都分量十足;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出版了菲利普・罗斯的一本《垂死的肉身》,以及马丁・瓦尔泽的小说《迸涌的流泉》;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丛书已渐入佳境,2003年一辑中,帕特里克・莫迪亚若的《夜半撞车》、拉斯普京的《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尤受瞩目;浙江文艺出版社“视觉读本丛书”中的《康定斯基回忆录》写得异常沉着,有种内省的气质,亦很值得关注。这些作家、艺术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作品都在一定水准之上,过去读到很多他们的书,现在能够读其新作,将加深自己对他们的印象,从而得到新的认识。另外还有因获得奖项而被公众所知的作家,比如去年获诺贝尔奖的耶利内克,在会上有几家出版社推出她的作品,如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爱欲》、《贪婪》、《啊,荒野》、《魂断阿尔卑斯山》,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死亡与少女》,以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稍早一点出版的《钢琴教师》等。
止庵说令他感兴趣的第二类书是那些题目有趣的图书。比如山东画报出版社最新引进的“日常生活译丛”,作者们以近乎散文化的笔调抒写历史,带领读者去认识伦勃朗时代的荷兰,体验超现实主义者在巴黎的生活,结识古希腊的妇女,文笔生动,趣味十足;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关于女性研究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缀珍录―――18世纪的中国妇女》等题目不大,却很新鲜,能够让我们透过一个个前所未见的窗口了解并认识新的世界,读来不无裨益。三联书店出版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初唐诗》、《盛唐诗》,也属于很有意思的题目。第三类是一些重要作家、学者的文集和一些品牌丛书。在本次订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历史学家、宗教学家徐梵澄先生的多卷本文集《徐梵澄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包括《母鼠》、《蟹行》、《辽阔的原野》等5本书在内的君特・格拉斯文集,皇皇巨著,引人驻足;而译林出版社的“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性研究译丛”等,几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规模,推出的几本新书都颇为可读。除此之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传世人物传记系列”也很受止庵的关注。对于书市上看到的一些重印的好书,止庵觉得此举也有意义,如本雅明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文艺出版社)、《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
刘兵:科普书市场发展略显迟缓
刘兵
尽管刘兵有些迟,但他显然对订货会的套路是再熟悉不过了,直奔几家最有可能有“货”的出版社。高效、省时、还有收获。
不过连续4年为每届图书订货会作科普书“点评”的刘兵,还是显现出对每年科普图书市场平庸表现的一些无奈。今年科普书品种单一,精品少。与前几年相比,甚至亮点也要少些。刘兵认为,这种反差也许可以理解为科普出版的平稳化,也可以认为是市场及其他一些因素对于科普书的发展还存在着制约。他表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即使相对乐观估计,科普书的出版大概还会维持这种局面,不大可能有过快的发展。而且,随着市场的竞争,在质量上也会出现竞争,而从质量―――包括选题、写作和翻译质量―――的提高上讲,这应该是好事。不过希望不要由于市场的竞争而带来在规模上的过大缩减。
刘兵认为,尽管2005年的科普书市场没有太多的亮点,但是仍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作品:
规模较大的作品中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7卷本巨著《技术史》,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所出版的规模最大、内容最全、最权威性的技术史读物。它的出版对于国内技术史的研究和普及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生读物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生文化读本”丛书系列中的《认识科学》值得关注。本书从若干特定的角度,向大学生普及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样一种认识。从选文上,它非常注重可读性,努力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观念上,也不囿于传统的对科学的看法,而是站在对于科学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研究的前沿性发展的背景下,向读者展示科学发展的各个侧面,包括科学带来的正面的、负面的影响,也包括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复杂互动关系。它力图为读者提供一种生动的、全面的、立体的、鲜活的科学形象,对于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和学习文科的大学生来说,这些内容都是课堂上很少被系统讲授但又非常重要的。总之,正如书名所提示的,它是一本有文化的、让读者也通过阅读而“文化起来”的关于科学文化的读本。
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科学读本》和《新人文读本》系列,也是很新颖的学生科普读本。
科学文化类中,北大出版社新推出的《后现代交锋丛书》是一套题材和角度罕见的作品。“后现代”―――可以说是各个领域的时髦用语,科学界也不例外。不过与科学有关的后现代话题往往意味着学术的前沿领域和古奥的词汇,而这套丛书则大胆尝试了将前沿学术与大众生活的结合,是对前沿科学的普及化。丛书包括《德里达和历史的终结》《弗洛依德与虚假记忆综合症》《福柯与酷儿理论》《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达尔文与基要主义》《库恩与科学战》《霍金与上帝的心智》《哈拉维与基因改良食品》《海德格尔与纳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尼采与后现代主义》《鲍德里亚与千禧年》《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从名字上让人有赶阅读时髦的冲动,是可读、时尚、前沿的有趣结合。而且本丛书的作者们水平很高,均不是等闲之辈。
环保方面,《亲近大自然》一书,是到目前为止引进版中最为全面、实用的环境教育用书。它包括了大量可以直接用于教学的实例,也在其中渗透着很好的理念。正是因为有可操作性,它会比那些只讲了许多理念而缺乏教学实例的书更适用于现实的环境教育。而在科普教育中,环境教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重要的是,只有让更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知道、接触这本书,才能使它真正在环境教育中和按照新课标要求要渗透、体现生态环境意识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雷颐:格调高雅的书多了
雷颐
与去年相比,今年订货会给雷颐的印象是缺乏那种特别突出、让人有“眼睛一亮”之感的书。但是,他感到总体水平还是有提高。特别明显的是,格调高雅的书多了不少。雷颐告诉记者,给他印象比较深的书集中在以下5个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半个世纪文坛风雨作了细致的回忆,披露不少史实。《希腊精神》对古希腊的精神世界作了非常通俗的介绍。《细看哈佛》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以往不少文科学者写的外国大学观感个人感想多,而这本书却是“事实”多,并且都是小中见大。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红色记忆》,作者是20世纪40年代的女大学生、富家小姐,当时参加地下党,后长期在新华社工作。这种背景,自然有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故事”。书中有对许多领导人的回忆,也有对他们那一代投奔革命的知识分子个人经历、思想感情历程的回忆和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福山的新著《后现代人的未来》,雷颐先生未细读,但福山的每一部著作几乎都引起学术界、思想界的重视、争论,如《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信任》。雷颐说,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不能不知道、不了解他的观点。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出的《圣经故事》图文并茂,生动准确,值得细读。该社出版的《两地书(原信)》深具史料、研究价值。《两地书》大家都知道是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集,恋人间的书信往来自有不少起码是当时不愿为他人知道之处,所以几十年前出版《两地书》时,鲁迅、许广平理所当然地作了一些删节。几十年后,当时不便公开的现在可以公开了。
中信出版社的《“联想”风云》可说是中国2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标本”。与联想同时创办的企业现已不多了,而“联想”越来越大,一路走来,它的变化确实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与这类书通常是为企业溢美不同,本书非常客观、真实,对联想当年也曾“走私”及如何钻政策“空子”等都有深入的揭示,并有深刻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体制”之病。对当年一起创业者因利益而起的激烈冲突、甚至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作者也作了真实的描述,使读者对人性中的阴暗面似乎看得更透彻。
雷颐认为今年书界的一个特点是社会生活史开始引起出版界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有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文明丛书”,包括《流浪的历史》、《洗浴的历史》、《书籍的历史》、《镜子的历史》。“流浪汉”几乎成为“花都”巴黎的一个“景观”,世界上的各色人等尤其是作家、艺术家都想到巴黎闯荡一番,有的成功、有的最后不知所终,但“流浪”却是值得研究的。雷颐说,近年来我们许多大城市都有程度不同的“禁乞”令,如何看待“流浪汉”,是现在必须面对的,从中也可得到不少启示。从“洗浴”可以看出人们卫生观的演变,生活方式的演变。在古罗马,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都是在公共浴室内讨论、决定的。这类书还有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日常生活译丛”,对职业球员的日常生活、宫廷的日常生活都有细致的描绘。雷颐强调,日常生活的变迁,与最广大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最应该被研究的。
黄集伟:我看好怀旧、小说、时尚“三部曲”
黄集伟
陪黄集伟逛了本次图书订货会后,他向读者推荐3类新书。
“怀旧书”:黄集伟首先提及的是刘仰东的《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中国青年出版社)。黄集伟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文字松弛,平和。全书第一句话是“北京孩子没多大出息”。这个话说得平平常常,但其实是导引全书的一句话―――真的没出息吗?为什么没出息?什么叫出息?悬念全藏在这个简单的句子里了。另一本是贾真编选的《小曲一唱解心宽―――晋北民歌精华》(作家出版社)。黄集伟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内容少见,是山西民歌歌词;装帧奇特,小16开,剪纸腰封,红丝带系扣,全书的装饰元素也是剪纸,整体视觉效果是热烈,干净,朴素。因为“民歌”现在还在用,所以“小曲”这个概念现在已经非常模糊。作者将书名定义为“小曲”,可见它与最广义的“民歌”还是有很多不同。作者介绍,仅在山西,“民歌”就有“山曲”、“酸曲”、“小调”、“撅席片”、“小曲儿”等不同叫法。黄集伟认为,其实就叫“酸曲儿”最好。因为大多数小曲儿无非咏叹男女情感,且一律酸,编者称其中不少“妙入神品”。
“小说”:黄集伟说他很喜欢帕特里克・莫迪亚若(法国)的《夜半撞车》(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是很多读者熟悉的法国著名作家,这本书是作者的新作品,写一个年轻人深夜被一辆非亚特撞了,醒来躺在医院,也得到一笔赔偿,但真实的一切是如何却根本不清楚,整个小说是一个寻找的过程。黄集伟推荐的另一本书是周晓枫的《醉花打人爱谁谁》(作家出版社)。这是作者第一本长篇小说,黄集伟认为虽不能叫出手不凡,但小说写得的确“邪门”―――它完全不是我们曾经见过的那种长篇小说,它用五对儿知识男女的日常生活结构全篇,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物评论、语言等取胜。结构之外,本书语言也很有特点―――用时髦说法,小说语言有饶舌风格,RAP风格;用更容易理解的说法,这是一本罕见的“数来宝”语言风格的小说;再说得通俗点,贫。本书美学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刻薄”―――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刻薄;一是“自嘲”―――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自嘲……估计知识类男女读者会喜欢―――因为它风格够“邪门”,自嘲够“刻薄”。
“时尚书”:黄集伟很欣赏陈丹青的《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黄集伟说他的文字很多专业作家写不出来,很多大散文家也写不出来,《退步集》是最新的一本,依旧是陈丹青一贯的风格:率性而言。黄集伟推荐该类的另一本书是洁尘著、冷冰川画的《遁词》(三联书店)。洁尘是成都很著名的专栏作家。她的文字很多读者都喜欢,但这本特别配合画家而写的文字很特别。黄集伟认为对于真正的时尚书来说,一定是文字的时尚。不仅所有文字作者要对此充满信心,出版社的社长和总编辑也要对此充满信心。
梁小民:知识性、通俗性、实用性是我荐书的原则
梁小民
梁小民认为,图书不在品种多少,关键是要做出精品,把单本书的销量提高上去扩大影响面。
本着知识性、通俗性、实用性的原则―――梁小民向读者推荐如下新书:
第一本,《我为伊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荐理由:这本书主要讲了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全线亏损的民航业中,尤其是自“9・11”事件后,创造了连续31年持续盈利的商业神话。同时,以首倡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等全新管理理念,被誉为世界航空运输业最伟大的典范和最具传奇色彩的500强企业。其低成本运营的做法值得国内所有企业学习。
第二本,《读经济学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梁小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荐理由:这本书主要是引导读者读什么样的经济学书,书中推荐图书的形式没有局限在书评和介绍,而是进行了充分的发挥,通过文学来谈经济学。比如通过读《红楼梦》、《天龙八部》等,让读者在不同的视野中了解经济学。
第三本,《纵横捭阖―――中国财税文化透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推荐理由:这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是非用不可的书,它是讲财政税收史的非正规学术书,一本通俗读物。它会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了解整个财税的历史。
第四本,《门口的野蛮人》,机械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这本书主要是讲公司兼并的,写的比较生活化,而且国内企业也将面临兼并的形势,读这本书会有所启发。
第五、第六本,《用故事轻松领导》、《动物公司》(机械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这两本书都属于休闲类经管图书,通过一个个故事或形象比喻让读者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阅读,而且能够有所启发。相信这两本书可能会非常畅销。
第七本,《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这本书在回顾了创办企业的困难和风险后,还为读者提供了成功失败的精选案例,虽然这些案例大部分来自美国企业,但得出的原则显然是适用于更为广阔的全球经济,包括我们国家的转型经济。
第八本,《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推荐理由:这本书讲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如何能创造财富,这正符合国内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扶贫,过去讲扶贫主要是提供经济援助,也就是输血,这本书则开阔了我们的思路―――要提高贫困地区自身的自造血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低收入者和社会的双赢。
卢勤:用五个“最”归纳观感
卢勤
早年的“知心姐姐”卢勤,现在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同时也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去年一部《告诉孩子你真棒》的热销,更为她被图书订货会组委会约请为童书推荐专家增加了砝码。
第一次作为特邀专家逛图书订货会,卢勤显得不是很从容。
她在对比了自己参加1999年美国国际童书博览会和去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在南非召开的展会之后,总结说在5年时间里,我国童书出版在装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精美”就成了此次订货会带给自己的最大印象。而“五多五少”是卢勤总结的具体感受:重复多、原创少;文学多、科技少;古典多、现代少;低幼多、少年少;动画多、现实少。
卢勤用几个“最”字来推荐自己认可的童书。
“最有品位的古典童话书”―――《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4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卢勤指出这套丛书面向少年读者,“少年看书要安静下来,这套书可以使他们安静。”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这位童话大师的作品再版风潮也已在订货会上显露出来。“最新颖的引进版童话书”―――《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中有一本我翻了翻,叫《灰姑娘逃婚》。讲灰姑娘跟着王子进了城堡之后,却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王子跟平民的孩子根本生活不到一起,灰姑娘经过了很多苦难挫折,最终逃离苦海。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一个启发:要靠劳动创造幸福,不能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插图非常好,画得非常细腻。”
“形象最招孩子喜欢的书”―――《超人总动员》,童趣出版社。“我不知道这个书出来以后怎么样,但是已经听到孩子们在议论这本书。书中超人的形象很怪异,而且最近同名电影也要公映,我预测孩子们可能会非常喜欢这个形象。”
“装帧最受儿童欢迎的书”―――《Hi,可爱》,北京出版社。“北京儿艺和北京青年报重新组建了一个集团,推出了一些好的儿童剧,这本书是其中之一。装帧非常漂亮,据说是北京儿艺的美工设计的,很有现场感。”
“最有生命力的益智书”―――《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我看到十几个版本,这本书我们小时候爱看,现在依然风靡世界,这是很好的事情。那个年代跟我们现在特别相似,大批的民工子弟进城,跟城市孩子发生了很多冲突、也产生了友谊,这些事情正在我们孩子身边发生。所以,孩子们现在对这本书感兴趣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他身边的环境有了变化,他对这个世界需要重新认识,这是个特别好的现象。但是很遗憾,这么多版本没有一本让人觉得特别满意。”
卢勤还推荐了几本书,像《淘气包马小跳》、《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
余中先:文学翻译书越做越精妙
余中先
余中先告诉记者一个标新之举的比喻,他把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情况比作越切越小的奶酪,奶酪的比例虽然越来越小,但奶酪本身、整个图书市场在做大,所以外国文学这一块不见得小了。奶酪的花样却是越来越多,做法越来越精妙。他说自己首先注意到今年的外国文学图书的装帧已经变得非常好看了。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名著书花全集》的第一集,做的像邮票一样的书花,层层推出,设计很美,气派也很大。
外国文学的出版,从版权上来说跟外国图书市场跟得越来越紧。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库切,主要还是由浙江文艺一家来做,2004年诺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短时间内已有几家出版社跟进,《死亡与少年》、《钢琴教师》都出版了。余中先认为编辑、翻译的速度过快,可能会粗糙。因为耶利内克的作品中有很多文字游戏是很难翻译的,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去琢磨,如此难的工作要如此匆忙地完成,只是为了赶时间,不知道是可敬还是可悲。
相比之下,余中先很欣赏一些出版社在做一些重头的或者是文化价值比较厚重的文学作品时的稳步前进。比如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无知》、《告别圆舞曲》、《美国牧歌》。加拿大人弗・里卡尔写的《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是对昆德拉作品的一个小结性分析,他是常年研究昆德拉的学者,得到昆德拉本人的认可。余中先认为这本书还是值得关注的。
浙江文艺出版社有一套书叫“经典印象”,余中先比较关注其中德国的马丁・瓦尔泽的《惊马奔逃》,还有法国西蒙的《有轨电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外国年度最佳小说”已经做了3年,其中一部《夜半撞车》写得非常精彩,吊人胃口。《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写的是当代俄罗斯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对人性的揣摩、对生活的反映都相当有深度。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创世记:传说与译注》,作者是冯象。《创世记》里的故事很精彩,关键一点是把《圣经》当作文学文本来阅读,下了很大工夫。同样,普鲁斯特的名著、以前有多人合译的全译本《追忆似水年华》,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周克希独自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去斯旺家那边》。
除了这些,余中先还介绍了中欧地区或者是东欧地区几本影响较大的作品,第一是波兰贡布罗维奇的《费尔杜迪凯》(译林出版社,易丽君译),奇书一本,可比《尤利西斯》。第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捷克作者伊・克利玛的5本书,此人在捷克的名气高于昆德拉。第三个作家是捷克的赫克巴尔,作品有《我是谁》(中国青年出版社)等。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绝对是写故事的高手,他的短篇小说价值很高。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的《门萨的娼妓》。漓江出版社的《罗马阳台》,是余中先自己翻译的。他说翻译的过程非常轻松,估计读者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刘华杰:当心科学类图书在边缘化
刘华杰
原本和刘华杰约好在国际展览中心的门口碰头,不慎早到,看到人潮人海的景象已是惯常之事,但新采用的电子门票却多生事端,降低通行效率,让人蹙眉。
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览书中,今年订货会的科普类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新书少,品种单一。刘华杰认为,科学类图书似乎在走向边缘,日益远离普通公众。在所有科学类书籍中40%以上是教辅性科学读物,50%以上是专业科学技术图书,而那些称得上是科普书的作品有一部分是旧版的翻新,还有一部分是各种名目的选本,真正高质量的作品少得可怜。究其原因,刘华杰认为国内的科学传播方式仍以教科书为主要手段,是不断修订过的让人们速成的重构科学,而科学对于读者始终作为一种工具而非文化观念的一部分,这种科学与文化的分离,让国人误解了科学价值。
不过,尽管今年科普类书的整体水平平平,但也不乏佳作。刘华杰认为有几部作品值得爱好科学人士重点关注: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7卷本巨作《技术史》终于大功告成。尽管早先有多家出版社合作翻译过本书,但事隔已久,早已绝版。此次终于以高质量的面目重新推出,填补了国内技术史领域的空白,意义重大。
科学文化方面,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布针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反映英美当前教学水准的《科学哲学:进阶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公众理解科学》和英国上议院的报告《科学与社会》。这些都是国内科学文化建设急需的基本读物。
博物方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图文中国昆虫记》是本佳作,如能配合另外两部讲昆虫的书《虫儿门》(半夏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和《中国昆虫记》(李元胜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一起阅读,堪称珠联璧合。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博物类书比较匮乏,出版界应该多关注这个领域。没有博物行动和出版资源的背景支撑,全民环保实施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关于环境保护、环境教育无论如何宣传都不为过。最近也有若干好书值得推荐,如三联书店出版的汪永晨的《绿镜头》、莫斯科维奇的《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花山文艺出版社的《黄河生态报告》、《长江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等等。另外,今年比较新鲜的是环境科学出版社的两部书:《天天环保》,它是幼儿园环境教育辅助教材,“从娃娃抓起”体现了更加实际的环保意识;另一本是《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大会重要文件选编》,中英文版。这是文献书籍,有助于国人了解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通行的约定是什么,我们的差距和努力方向是什么,我们担负的责任是什么。
另外还有几本不好归类但十分有特点的科学图书:
《大宇宙》,李竞(著名天文学家)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诺贝尔的囚徒》,杰拉西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类人猿和寿司大师:一个灵长动物学家的文化反思》,威尔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丁东:推荐几种传记、回忆录和口述史
丁东
这次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传记和回忆录品种不少。丁东认为以下几种具有原创性,价值较高。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一代报人王芸生》。作者是传主的儿子王芝琛。王芸生从1941年到1949年主持《大公报》笔政。不论是当朝的国民党、蒋介石,还是尚未执政的共产党、毛泽东,都不曾低估该报的影响力。王芝琛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直从事国防科技工作。1980年,父亲病重,向他追忆了平生的重大事件,说出了郁结于自己心里多年的话。父亲临终的心愿,王芝琛看得很重。1991年,他54岁就提前退休,专门从事与《大公报》相关的历史研究。十几年间,他埋头故纸堆中,悉心研究,并采访大公报故旧,广搜博闻,才完成此传。
雷震在台湾是一个如雷贯耳的人物。他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蒋介石政权不能容忍言论自由,于1960年罗织罪名,把63岁的雷震关入监狱,长达10年之久。此案成为国民党统治台湾期间的最大政治冤案。雷震1979年去世,2002年雷震案终获平反。南京学者范泓写成《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内地学者完成的第一本雷震传记。此书史料扎实,文笔流畅,富有感染力。对于关注中国宪政,有兴趣了解20世纪台湾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颇值一读。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色记忆》是沈容的回忆录。作者参加革命60多年,担任过比较重要的职务,但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避免挨整和保持正直往往成为两难选择。她如实地讲述其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出她一生的心路历程。作者亲身经历过许多重大的历史场面,但对金戈铁马、政治风云,却很少直接着墨。相反,她写了很多吃饭穿衣,儿女情长,以及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冷暖、世态炎凉。去年12月,正当此书将要付梓之时,她却驾鹤西去。
口述史学在中国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国知青口述史》(刘小萌采写)也有特色。全书收入作者采写的13位老知青的口述,有的是当年的先进典型,有的是命运坎坷的普通知青。价值最高的是详述改革开放年代知青争取回城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历史信息量很大。
成君忆:三句话离不开管理
成君忆
陪着成君忆走在会场,感觉他寻书的目标很明确。
最纯粹的自然科学来自中国的道家,最优秀的社会科学来自中国的儒家。因为中国有5000多年甚至更长的文明史,它证明在中国这样一块土地上,诞生了最杰出的管理学。本着这样一个想法,成君忆看中的第一本书是经管类的书《转型》。这本书的作者与曾热销的《执行》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关于MBA的经管书很畅销。这些管理者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当中发现有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没有办法执行下去,这时《执行》的火爆绝对不是偶然的。但即使《执行》这本书出来以后,作为技术理念实际上仍然没有办法付诸实施,因此就有了大量气急败坏的叫嚣,比如《没有任何借口》、《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一类的书,这是管理者无可奈何而产生的一种情绪。这时作者又推出了“转型”这个概念。《转型》的意义是当一个组织在变革的过程当中,即使是没有变革的那些部门,仍然需要有一个转型的思想。成君忆说,从他个人的判断而言,在未来的一两年当中,经管书应该是以《转型》作为主旋律的。如果《转型》不成功,也会有一些情绪性的流行书出现。
成君忆还介绍了两本寓言方面的书,一本是梁小民先生的《寓言中的经济学》。第二本是由盖洛普公司方晓光先生翻译的《动物公司》。这两年在经管类图书当中,寓言类的图书也算不少了,但是寓言跟寓言不一样,有一些透过它可以看到事实;有一些透过它看到的只是阴谋。
拿起姜汝祥的《榜样》,成君忆说,这个人原来是《创造差距》的作者。《榜样》是他刚刚推出来的一本新书,描述了中国企业和世界级企业的一些差距,并且说到了制度的力量。尽管成君忆对他的某一些观点不是太认同,但是他认为现在本土类财经书的作者当中,姜汝祥的思想是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一本书是科特勒的《水平营销》,从管理者的思想来讲没有价值,但是他提出了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技术理念,对于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当中去规划他的市场战略是很有帮助的。作者科特勒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在校生读的MBA的教材几乎都是他写的,他在西方被称为大师级的学者。